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 李志锋
[导读] 在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进受到了历史教师的关注

         摘要: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之外,更要具备适应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品格以及能力。核心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个体修养、个人品质、家国情怀、自身发展、合作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这也是新时期背景下对当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所以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当中逐步凸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探究并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让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彰显高中历史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在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进受到了历史教师的关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高中历史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自身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教学反思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优质课堂环境。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学科素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和积淀。我们通常所强调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知识理解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历史价值观念、意识、史实证实和家国情怀等相关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通过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可以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高中历史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前提
         (一)历史知识储备不够
         主要是个别历史老师不注重自我知识的丰富提高,满足现状,认为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只要够教材用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去学生更多、更深、超脱教材之外的历史知识。这种思维导致老师自身的历史素养下降、历史知识欠缺,无法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历史知识,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开拓视野、了解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引导,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避开教材的过度限制,重新整合教材,将教学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总结及梳理,为学生展示该段史实中的清晰脉络,以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简练语言为学生总结史实及意义,表明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以PPT、视频等多样形式为学生展示该段历史中部分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此外,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构建灵活、充分的师生、生生交流机会。
         (一)教学观念落后
         当前,一些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认为只要把基本的历史脉络和重要的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后,剩下的主要在于学生背记,不需要在课堂上有太多的创新。这种思维是传统的应付应试教育和考试教育的思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完全丢失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的培养。
         三、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储备深厚的历史知识
         这是对高中历史老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优化历史教学设计的内在需要。

如果老师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就难以知晓教材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无法通盘解读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所在,更无法把教学课堂设计的丰富多彩。老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多读、通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籍,认真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全面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刻意义,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能游刃有余。比如,在讲解红军长征这段历史时,老师就要对长征前后的红军史有着详细的了解,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分为几个路线、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经过了几次重要调整、长征路上每次重要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等等,都必须有着通盘的掌握。
         (二)实现现代化,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事件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时教师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以及各种新媒体终端给学生播放一些历史事件的视频。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以涌现出来的伟大的革命先辈们,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法西斯进行抗争。在看到有关的纪录片或者是电影之后,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提高学生的警觉,铭记历史并居安思危,警惕当前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紧贴教材、超越教材
         高中历史教材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历史信息,选取的历史事件都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事件,很多与这些事件重要意义相关的历史无法全部收录教材,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时既要紧贴教材,更要超越教材。比如,在学生中国古代史时,对各个朝代的历史一般只要朝代建立、朝代中兴和朝代灭亡这些阶段的重要事件,无法让学生对整个历史朝代的更迭有着全面的掌握。在讲解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时,老师不光需要分析秦始皇时期,更要给学生初步讲解战国初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以法立国,逐步从西域边陲走向强大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四)用历史故事丰富课堂教学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很大原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过于死板僵硬,没有采用大量的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准备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些野史趣事,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历史一点点连接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红军长征时,除了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外,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长征途中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如一个鱼钩的故事、最后一次党费的故事、刘伯承将军与少数民族受领歃血为盟的故事等等,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把红军长征的艰辛,把红军时刻以民族大业为重的使命丰富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中,为促进高中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将“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重视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史料研读、大事年表整理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的机会,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韩晔.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才智,2020(15):160.
         [2]梁永.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思考[J].亚太教育,2019(12):81.
         作者简介:李志锋(1981.6),男,汉,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本科生,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教师,邮编514400,
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