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课堂思政的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吴兰
[导读] 本文以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中的“全人教育说”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以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中的“全人教育说”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讨在中国文化课程中进行课堂思政的实施路径,从微观上深入探析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设计和改革,从而发挥专业课程的渗透和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全人教育说;中国文化;课堂思政;实施路径

0 引言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1。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鼓舞下, 上海市自 2014年起在教育部指导下, 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 要求高校教师除了完成本专业的知识讲授, 还要全方位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所教学科2 。
          中国高校英语专业长期以来注重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这种专业特色无可厚非;但随着中国与外界世界日益频繁的交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更是需要担负起向世界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因此近年来不少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作为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剂良药。课程围绕哲学、历史、文学、风俗等方面的中国文化元素,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时事政治,通过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师生的“文化自信”,这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1 全人教育说与课堂思政的统一性
          1.1 全人教育说
          文秋芳在产出导向法(POA)的教学理念中提出了“全人教育说”(Whole-person education principle),认为语言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就需要顾及人的智力、情感与道德等各方面;外语课程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而且要达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例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等3。
          英语专业学生会接触到大量英语语言材料,绝大部分出自于英美作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除了作为语言学习材料,其内容也会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西方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等也会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需要具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才能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使命感。POA“全人教育说”在谈到选择有利于实现人文性目标的产出任务话题时,提出话题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这与习主席提出的“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不谋而合。
          1.2 课堂思政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
          2018 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规格关于素质要求做出新的表述: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新“国标”在外语类专业的育人标准中突出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迫在眉睫,这是涉及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方向性问题,理应成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5。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用英语授课的中国文化课程,在学习中国文化内容、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
2 中国文化失语症与中国文化课程
          英语专业的传统课程缺少中国文化内容,对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学习严重失衡,容易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在1996年外语教学会上,李岚清副总理曾说:“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但连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 这一简单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油条”、“豆浆”等具中国特色文化的东西。这一现象暴露出的不只是语言学习的疏漏。2000年,从丛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术语,指出在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中,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6。有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9所都开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中绝大多数是选修课,课时少,授课时间集中,且多数是大班教学,课程本身不受英语专业的学生重视;授课教师来自其它的系,上课时几乎不用英语。这对于肩负跨文化交流、传播祖国文化重任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没有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输入会直接影响他们跨文化交流的流利性和准确性7。
          中国文化失语症一方面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上的短板,另一方面说明了学习内容上的不平衡性,不仅会造成英语交流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无法向世界正确传递中国文化内容,还会导致学生无法找到基点以建立坚实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
          用英语授课的中国文化课程,其教学目标有三: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文化的相关英语表达,内容基础上的浸润式课堂思政。

3中国文化课程课堂思政的实施路径
          POA提出的“全人教育说”,不需要占用单独的课堂时间,但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思政融入语言和内容学习,体现“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下文以《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Philosophy & Religion中的一节Basic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为例,从话题、材料、活动三方面具体说明中国文化课程课堂思政的实施路径。


          3.1 选择产出任务话题
          本章内容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演变及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思想,重点是儒家和道家。本次课选择的具体产出任务话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共性”,这一话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较高,特别是其中的“和谐、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而且这些内容易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有话可说,是理想的思政话题。
          教师确定的产出任务是:在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5个主要共性具体内容,即spiritual existence,practice,morality,harmony,intuition,学习相关英语表达的前提下,能根据这5点用英语分析当下的时事材料,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前4个方面是学习重点,与当今社会联系密切。
          根据POA定义的“有利于人文性目标实现”话题,这一产出话题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担负起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社会责任”8。
          3.2 选择输入材料
          教师选择的输入材料主要有:1.教材中对于5个共性的英文介绍;2.课前安排学生做的相关内容展示。
          在引入部分,教师展示当下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内容的英语读物,引出本次课将涉及的主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以及经典著作,凸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著作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影响。
          教材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深化学生理解。如在讲到儒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时,结合“安贫乐道”这一成语的意义以及背后的故事;在讲重视“实践”时,结合孔子、荀子的名言进行讲解;在讲“道德”这一话题时,结合中国成语、传统思想,如“仁君忠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进行批判性的讨论;“和谐”是本讲重点。这些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且与当下政治热点话题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3 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根据课前布置,请两位学生选取两段中国古代哲人的名言,提供中英文对照版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学习经验用英语发表看法,教师观察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前期知识储备和语言水平。
          第二项是课外拓展,材料是习主席在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演讲节选,要求学生1.结合教材内容和语言表达,分析节选文本,2.产出节选内容的英语文本。
          节选文本如下: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原文4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分别与课文中学习的五个共性联系起来,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可以理解为“和谐(harmony)”的具体体现,即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结合教材内容(Confucianism advocates benevolence and justice, allegiance and forbearance),可理解为Seeking goodwill with neighbors and harmony with all nations is the Chinese way of engaging with the world。
          根据教材中所学的内容和语言材料,将其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就自己的译文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能提高译文质量,深化对语言的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4 结语
          母语文化是一个人在天地间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今世界,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以扎实的语言能力,以正确的价值观,以饱满的文化自信,向世界正确充分地介绍中国,英语语言是载体,中国文化是精彩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课堂思政内容俯拾皆是,只要教师能够认同“全人教育说”,认真选择有利于实现人文性目标的话题,精心选择思想境界高,弘扬正能量,反映国内外社会和政治热点话题的输入材料,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思政就有了可行的实施路径。每一位教师都应强化立德树人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EB/OL]. [2019-05-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122.html.
          [2] 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 光明日报, 2017-07-20(14).
          [3]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50.
          [4] 同上,551.
          [5] 梁惠梅.中国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J]. 文化与传播,2019,(2):45.
          [6] 从丛.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7] 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60.
          [8]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51.
 
作者简介:吴兰,女,文学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