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依据
1. 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生活化:
“生活即是教育。唯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才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教育文集》2008年4 月版。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离开了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活体验,失去了情感,学习也就会变的枯燥和乏味。现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和疫情相结合,努力使语言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捕捉思维的灵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①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选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②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
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3. 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综述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早在1897年—1994年间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明确阐述"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人类通过教育传递积累的经验,丰富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从而促使人类不断发展。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当代社会许多教育人士也从未停止过关于教育和生活的研究,尤其是面对灾难时和教育的研究。例如:陈秋玲《英语教学中的灾害教育》环境教育,2014年10期;王燕《抗“非典”英语套餐》,出国与就业等。
(二)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初中英语生活化“疫情”教学探究
2.研究内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COVID-19),造成整个社会的“停摆”。教师要审时度势,判明特殊时期的学情。不仅要依据教材和网络资源及学生情况做好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更要关注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近来因持续居家隔离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焦虑,因此难以专注学习,并滋生了其他情绪和心理问题。因此本课题把疫情和教学内容有效嫁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3. 研究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
(1)在疫情下,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中和疫情相关的词汇(短语)、句型、文章等。
(2)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从教材,字典、报纸、杂志,阅读书籍,泛听广播、电视、网络中与新冠状病毒有关的英语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材料,了解并整理与防疫相关的英文表达。
研究难点:学生的语言输出。书面表达是英语学习的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碎片”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我们一直努力和追寻的方向。
4.主要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语言能力:从教材,字典、报纸、杂志,阅读书籍,泛听广播、电视、网络中与新冠状病毒有关的英语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材料,了解并整理与防疫相关的英文表达。
(2)学习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旧知,就看病、禁止、感谢等话题,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述与交流。
(3)思维品质: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观点。
(4)文化意识:了解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结合“自然生态”、“灾害防护”、“环境保护”等人与自然探究主题学习,形成对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习策略和效率的融合发展和提升。实现知行合一。
(三) 思路方法
1. 研究思路
(1)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疫情之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结合疫情,进行分类总结整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短语)--对话--写作”知识体系。
(2)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学生居家学习,没有了教师监督,有的学生会懒惰,放松自己。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词、汇短语、句型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不断锻炼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4)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以英语学科知识为载体,利用一系列英语活动设计来形成学生的素养。着眼于“用中学”,达到“因用而学,以用促学”的功效。
2. 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利用空中课堂、微信群、智学网、问卷、交谈等形式,对研究前、中、后期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疫情之下,教学内容嫁接是否可行的研究,不断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形成有效的教与学的模式。
(3)文献研究法:阅读、研究、分析关于国内外关于疫情和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著作,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指导课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4)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 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话题、某一文章片段等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提炼出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或品质。
3. 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
(1) 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20年3月,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制作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负责人:李春燕 张崇焕)根据教学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负责人:课题组全体成员)
4. 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不同:大多数课题的研究只注重理论的研究,脱离实际。本课题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结合疫情,进行分类总结整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短语)--对话--写作”知识体系。
(2)研究思路不同:大多数课题只注重对知识的研究,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本课题除了研究学生学习知识之外,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结合疫情,让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做到了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5.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生们掌握关于疫情词汇的记忆和运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词汇(短语)--对话--写作”知识体系。并且以点带面,学会分类记忆单词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整理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课题主要研究疫情之下,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