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蒋赞武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树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树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比较深远。但是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时,会存在由于知识比较枯燥而难以让学生接受的情况,从而降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如何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向课堂要效率,抓住课堂教学,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的高效课堂,会让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和提升对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在小学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和领会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条条框框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单纯地记背这些枯燥的知识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高效课堂,从培养学生兴趣习惯入手,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在高效课堂的学习中扎实掌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角度构建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就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从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有效构建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从预习开始、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四个环节一个步骤也不能少,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和高效性。而在这个过程中,预习是第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对于预习很多的同学认识不到位,有的学生认为预习不过是走过场,不拿预习当回事,结果只会是对后两个环节形成影响,使课堂的学习效率下降。因此,要抓好预习这个环节。预习是在课堂教学前学生进行的一种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它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节知识中的困惑部分,会有自己的思索过程,这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一致的,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现过程,这样,为下一步有目的的听课奠定基础,当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讲的时候,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就会主动去探求疑问的答案,这样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很多。相反,如果学生的预习只是得过且过,流于形式,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而进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那预习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课堂学习的效率就会低很多。因此,只有抓好预习的环节,也才能保证课堂学习正常进行和高效性;而课后复习环节的作用也很重要,课后复习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只有经过充分的复习,再去做作业,作业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是必须要做的,只有在作业上有量的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知识运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的环节得到落实,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角度构建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单纯地记背知识点,一方面会降低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片面理解,不能很好地领会这门课程的精髓。学习兴趣是学习情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对这一学科自然会分为看重,不知不觉中学习得就多一点,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创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努力,兴趣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调动、调节和催化的功能。当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合作学习,去进行讨论、互动时,学生自己就深入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为课堂的高效创造条件。

案例的设置要与小学学生的认知相适应,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教学情境的设置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真正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同时,一节课是否高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形成时,班级氛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每个学生都能班级中展示自己,有利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轻松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高效课堂创造条件。
        
         三、从培养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角度构建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的重要体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认知、质疑、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这样,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也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以生为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疑问,当学生带着疑问去听教师的点拨时,会紧跟教师的思维,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拓展,也进一步推进了课堂的高效性。在培养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正确的思维,虽然学生是学习主体,但是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思维,要有一个思考主线,在这个主线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外延。教师在进行引导时也要注意教学技巧和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乐学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对人生充满向往,对学习满怀信心,增强他们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总的说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以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以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为主线,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发生的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从打造课堂文化角度构建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
          课堂文化是教师在比较长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气息,一种课堂气质。道德与法治课堂文化体现着教师教学的思想内核,它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教学的思维倾向,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况,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独到的个性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教学的目标深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文化,加上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道德与法治。“态度决定一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希望学生变成什么样,那就要把我们的话重复十遍、百遍、千遍;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照做的时候, 这句话就成了文化,一种让学生一生享用的‘课堂文化’”。因此,打造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文化,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打造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构建有赖于教师从多角度进行高效课堂的思考并付诸实践,教师在进行高效课堂构建时,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真正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汉清.思想政治课德育效能优化的途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