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研组是学校中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目前教研组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学校教研组建设工作虚化、校本教研学习内容随意化、校本教研活动主体单一化、校本教研活动主观经验化。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探讨教研组建设的基本策略:创建共同愿景强化制度建设,克服校本教研实质虚化;推进教研活动课题化,克服校本教研主题随意化;倡导人人参与共同共享,克服校本教研活动主体单一化;将学生卷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克服校本教研主观经验化。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研组建设 制度建设 活动课题化
“教研组”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研究小组”,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以前苏联教学法小组为原型而组建的“教学研究组织”。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最基层组织,也是教学创新的培育站, 在学校教学管理与创新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教研组建设对于扎实推进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关于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研组建设工作虚化。目前很多学校出现了教研组主动发展意识不够, 教研组长更多是限于应付行政指令, 对本组教师专业引领不够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教研组织偏向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等问题,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演变成听取行政命令,上传下达,随波逐流。
校本教研学习内容随意化。目前很多教研组的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次教研活动大多停留事务性问题的部署上。理论学习大多随波逐流,缺乏主题,很多时候由教研组长临时从杂志上挑选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
校本教研活动主体单一化。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主体是教研组长或上研讨课的教师,其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甚微。长期形成了一种大多数人都是配角的局面,同时造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均衡现象的产生。
校本教研活动主观经验化。每次教研组活动很少听到学生立场的表达,大部分教研活动都是我们成人世界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对事物进行主观的判断。虽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已倡导多年,但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中几乎缺失;虽然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但校本教研中用数据说话的活动还是很少。
二、关于推进教研组织建设的思考
(一)创建共同愿景强化制度建设,克服校本教研实质虚化。
创建共同愿景。教研组长每学期制定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这已成为一个惯例,大多数情况下组长都是等待学校分配任务,然后结合学科组的特点完成本组计划的制定,这样的计划实际上缺乏组内教师共同意愿。我们期待的教研组计划应该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共同研讨形成的全组教师的愿景。过去的做法就是组长制定计划,分配任务,组员等待任务,大家都是被动接受任务,逐渐大家会发现组织与个体变得麻木,缺乏主体意识,组织涣散,激情匮乏。集体创建共同愿景有利于将组织引向合作发展的道路,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平时教育教学过程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家集思广益,寻找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与路径。有了共同的愿景,彼此之间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共同的问题可以讨论,用共同的经验可以分享,大家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在很大程度克服教研组长行政化的思维。
强化制度建设。教研组长按时组织教研活动,每两周活动一次。每个学科必须确保每周固定半天的时间全组教师没有课务安排,能安心专心的参加教研活动,教师集中学习研讨,学校聘请专业人员作现场指导,例如每周二下午是数学组集中教研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是语文学科集中教研活动时间等。
我校目前推行教研组开放日活动,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开展一次面向全校教师的学科组展示活动,教研组利用一天的时间全面展示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主题教研、课例展示、学生活动等,目的就在于促进各教研组主动思考,主动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推进教研活动课题化,克服校本教研主题随意化。
教研活动课题化。
所谓“教研活动课题化”就是要求大家要有强烈的课题意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来开展教研活动。围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和充分研讨,开展系列课堂观摩等活动,实现教研和科研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克服校本教研随意化,也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在全组教师的共同研讨下确定一个阶段的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及时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课题化的教研组活动方案。具有课题化特征的教研组活动方案是保证教研组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系统地开展教研活动的保障,是教研组阶段性工作的蓝图的依据。学校课程教学处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性监控和活动展示,才能充分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保障活动的质量,从而发挥课题对教研活动的引导作用,促进教研活动质量的提升,最终达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
我校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教研组备课组要从教研活动的事务型,逐步转向研究型,建立学术型的教研组备课组;基于教育教学的实际,以课题为抓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研活动;让教研和科研相伴,探索校本教研活动的新模式。目前每个教研组都确定了教研课题,例如思品组确定的“在初中思品学科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历史组的“历史课板书设计”;数学教研组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范式”;英语教研组的“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等等,选题小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将学生卷到校本中来,克服校本教研主观经验化。
确定“以学定教”的价值理念。大家都知道,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一定是学生,学生才是一切教育教学的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校本教研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判断校本教研活动的成功与否,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如果盲目主观的以成人化的思维去观察我们的课堂,可能会造成教研活动的低效甚至失真。“以学定教”的价值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的规律性顺序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要让课堂教研活动的受体(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我们孩子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老师都可以适当请学生参与到校本研究活动中来。例如,集体备课前,我们可以对学生做问卷调研或访谈,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需要;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后,可以和个别困难学生交流,了解这部分学生认知上的难点;课结束以后,可以编制试题进行后测,用数据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教学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在研讨活动中,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参加,让师生的思维碰撞起来,让孩子们的真实世界走进成人的视野。只要我们的老师脑中“以学定教”的价值理念,就能为学生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也让我们离教学的真相更近一些。
利用信息技术助推“实证型”教研的发展。我校自2018年与平安科技公司合作开发 “课堂观察助手”,“课堂观察助手”能够利用互联网环境的信息化手段收集数据,每节课自动生成课堂观察报表,包括学生自主活动时间、教师讲解时间、合作学习时间,课堂教师提问的次数,提问的类型,学生课堂专注度等,这些数据对于我们的校本教研由“经验型”逐步过渡到“实证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具体行动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教研组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学习型组织,在这个组织内部全体教师分享研讨教学经验,改善教育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大家共同学习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等,在组织中各自的学科素养及教学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因此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炳春.学校“教研组活动课题化”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03(01):29-30.
[2] 吴宁建,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8(02):23-24.
[3]娄小明.教研活动,不妨让学生参与进来[J].教学与管理,2009(2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