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诗遇到“硬核”新技术    ——论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 汤晓菊
[导读]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内容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融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由于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学生在学习时有相当大的难度。信息技术则凭借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学生搜集材料、理解内容、走进意境、拓展阅读等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让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运用“声情并茂巧入诗”、“诗情画意巧解文”、“如梦似幻升华情”的策略,让学生与诗人在情感和心灵产生共鸣,让古人的一首首好诗词变成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内容涵义,都离小学生的切身实际较远。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的设计思路一般是“讲→读→析→背”。往往是教师讲得激情飞扬,而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所以,如何将“古味”上出“新意”来,一直是困扰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难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逐步进入课堂,并以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功能优势迅速被师生所接受。实践证明: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明显优势
         1、激发兴趣破难点
         根据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得与思考的,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逐步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品尝到学习的甘甜,取决于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入心。而能否学习入心取决于教师如何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活化教学情境,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2、丰富内容变模式
         语文中古诗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古诗词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广泛。信息技术投入的运用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工具,缩短了课堂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得感兴趣的知识。例如学生可以利用 “百度” 搜索引擎,快捷地了解古诗词的作者人物事件、写作背景等,更加准确解读作品主题。学生的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行为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3、提升素养促效率
         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编写电子教材脚本,培养了教师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和将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各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如:古诗词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古诗词论坛等。设计或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表现美或创造美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课的单调模式。多媒体技术以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多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运用
         1、声情并茂巧入诗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还是感性认识,教师的技巧经验对他们来说还不能理解运用,最简单有效地古诗词教学方法应该就是创设一个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演示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小学生的情感与认识相结合。在情境中学生能够积累起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教师的指点下掌握了简单的技巧。教师的教通过情境传达给学生,学生因此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体悟,从而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生动鲜活,古诗词的理解速度也随着快速提高。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与情境、同学、教师之间产生良性的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
         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服缓和、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拥抱、握手。分别后,诗人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象这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2、诗情画意巧解文
         小学生刚接触古诗词,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加强诵读。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体会古诗词字句的韵味,以此优化朗读的效率。
         我在《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首先我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贾岛的画像,问学生们:“有同学认识这位诗人吗?”接着介绍贾岛,学生们饶有兴趣的听完作者的人物介绍后非常期待接下去的讲解。我又显示着一张诗人与童子的图片,向学生们问道:“图上画的两个人是谁?这幅图画是描写什么情景?图上看不到隐者,他到哪里了?”这时学生们眼睛不断的在打转观察者图片上的事物。学生们这时踊跃发言:“图上是很多树,有两个人”,这时我显示着这首诗就对着同学们说:“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哪里去了。童子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山上的云雾迷漫,我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引出了诗词中的字句,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3、如梦似幻升华情
         古诗教学之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让学生抑扬顿挫、韵味无穷地吟诵诗文,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还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诗文意境,升华情感,产生与诗人共鸣的效果。
         在教学《游园不值》一文时,我制作了三张图片提供学生观看:诗人站在园门口,欣赏红杏,门开了。看完三张图片后我问:“同学们,这时候园门开了诗人进去后又会出现怎样一番情景呢?”这时候学生们的思维都活跃了起来,都在想象园里面是否如春色图一般,这时有位学生大胆求异:“诗人进去后可能失望地看到园里也就只有这一株红杏呢,那么,诗人就不会写出《游园不值》这篇好诗了吧!”这种求异的思维带来了学生创新性火花,此时再来朗诵这首古诗词,就更加的有感情,增加了学生对诗词的体会。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布置给学生一篇以《游园》为主题的作文,经过了《游园不值》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写的都非常好。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是一种点缀或摆设,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举措。从而开创教育教学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芳,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教育信息技术》
[2] 邓金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古诗词教学,《文学教育:上》
[3] 许敏,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青年文学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