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非连续性文本 ----小学高年级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江玉红
[导读] 统计图表、图画、清单、使用说明书等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内容摘要】统计图表、图画、清单、使用说明书等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在教学上,主要有嵌入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两种方式,分别有非连导入式、半成品加工式、师生共用式、信息提取式、群文阅读式、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式、情境创设式、阅读策略式等不同的模式,发挥着开辟阅读教学新样态、密切教学与生活联系等重要作用。分挖掘和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不断促进学生阅读步入深水区,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并从生活、生存、生命角度,不断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熟与完善。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  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大众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听之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如果将它与生活中的价格表、功课表、公交站牌等联系起来,却又那么贴近我们,触手可及。正应了王国维先生那句名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由此,王国维先生和非连续性文本之间便有了联系,我也因此对非连续性文本有了别样的见解和体会。
         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指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清单、使用说明书等形式呈现,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则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里,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明确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则这样描述“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标准中,也有许多明确的规定,如在图形与位置方面,要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这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技巧与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嵌入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另一类是专题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一)嵌入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插入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时,要在文章留白处补充非连续性文本,使其锦上添花;要本着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目的,插入非常必要又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使教学目标得到简洁而高效的达成;要巧设悬念,插入精准的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扩充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在读懂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非连续文本进行对比、综合、分析,从而得到有用的信息。
         而在记叙文教学中,插入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和本文的理解,王增艳老师在《桂花雨》教学中,适时插入了非连续性文本--作者生平简介;在作学法迁移使用时,又有机插入了冰心作品《腊八粥》片段,让学生拓展到课外,深入到课内;同时王老师还通过阅读推荐及作业的形式,引入了余光中的《乡愁》、肖复兴的《花边饺里的母爱》、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这既是别具特色的课外阅读推荐,同时也是别样的作业,更是非连续性文本插入使用的极好探索与示范。
         以上这两类可称为嵌入式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其常用的教学策略与流程一般分五步进行:第一步非连引路,铺就精彩课堂;第二步提纲挈领,精准捕捉要点;第三步适时插入,助力解读难点;第四步有效补充,拓展思维训练;第五步回顾展示,分享巩固提升。笔者将其操作样态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式,以供参考:
         1.非连导入式:如王崧舟老师教学《爱莲说》时,就以文中提到的菊和牡丹,以及与此有关的许多诗句、图文进行导入,既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又别出心裁,这或许又是王崧舟老师带给我们的又一个惊喜--非连导入式。于柳老师教学《俗世奇人》时,又以看人猜绰号,看目录、看题目猜作者,猜写法,猜内容得方式进行;蒋军晶老师教学《麻雀》时,以作者、封面和四格漫画法进行导入。给我们如何进行非连导入课题很好的启示。
         2.半成品加工式:如蒋军晶老师的四格漫画表格;如窦桂梅老师的画图看图说话;如张立军老师的续写《有的人》;如盛新凤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佳句备忘录;于柳老师的《俗世奇人》中看文猜人,看图文猜内容,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单,课堂检测填空题、连线题、表格填写等。
         3.师生共用式:如王崧舟在讲解作者写了莲的那些方面处,赵志祥将插入的非连续性文本用红色与黑色区分开,并有师生分角色配乐读解说性语言处。
         4.信息提取式:如窦桂梅《来喝水吧》关注图画封面信息,猜书名,猜作者,四十年后你在哪儿图表;如蒋军晶老师《麻雀》关注作者封面信息;罗才军的《江雪》《渔歌子》中,王崧舟的《爱莲说》中周敦颐介绍,适时出示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阅读并提起相关信息等。同时,还可以利用作者、封面、目录、精彩片段摘录等形式,挑起学生好奇心理,进行创意阅读推荐。这也是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非连续性文本使用的重点内容。
         (二)专题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
         专题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操作模式:
         1.群文阅读式:如张宇老师《药品说明书》课例,尝试让学生通过观看生活中的常见图片,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了解到看不懂药品说明书的严重后果,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本课的教学任务。接着,我让学生初步了解药品说明书的特点及包含的信息,并以闯关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跳动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同时顺机渗透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又知道药品说明书应该包含的基本信息。
         最后在阅读药品说明书方法的指导上。我先让学潜心阅读,抓住普通患者必须仔细阅读的重要信息,再根据问题,如何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孩子汇报时可谓精彩纷呈,思维活跃,甚至好几个孩子都持自己的观点激烈争论,表达流利完整,此环节是重点部分,达到预期效果,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方法。
         2.问题导向式:如林淑老师的课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网络利与弊》主要思路是讨论网络的好处--网络的坏处(纯文字类文本、图文结合类文本、图形图表类文本)--文明上网(倡议书、承诺书);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表格中观察提取信息,汇报不同学段学生利用网络发挥作用比例,引出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特点,再出示纯文字文本类、图形图表类、图文结合类三类非连续性文本,并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任务驱动式:如肖丽娜老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制作玩具小台灯》课例,先让学生初读说明书--亲自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修改说明书(同时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介绍非连续性文本--举例巩固拓展;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玩具小台灯操作说明书,然后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式,指导学生学习发现原说明书中的问题,利用句子修改方面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完成一份合格的说明书,达到阅读--提取--加工修改--完善完成过程,促进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目的。
         4.情景创设式:如李吉琼老师的课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假期去哪儿》,李吉琼老师的主要思路是假期到湖南旅游,引出非连续性文本并初步了解其特点--纯文字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图文结合类文本阅读--图形图表类文本阅读--拓展延伸。注重用旅行途中这条线,串起陈文字文本的张家界介绍、张家界风景图片、图文结合的毛泽东家庭简介、橘子洲头的毛泽东塑像及其文字拼图、药品说明书等,注重培养学生学会从这些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使用信息,学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策略。增强了学生外出旅游的知识与体验。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与作用
         1.开辟了阅读教学新样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注重精读、略读、课外读这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注重将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细化为每册每单元的人文情怀与语文要素,增加了作文教学单元。而且还创造性地引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如六年级的《故宫博物院》,阅读链接等。
         事实上,阅读教学应包括连续性文本教学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连续性文本教学从古到今都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应有的训练;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则主要以新闻报道、各种产品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是伴随现代信息化社会衍生而来,作为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跨学科综合的形式,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我们课堂教学,并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另一种新样态,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生活能力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使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恢复到他原有的状态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学会游泳,就要在游泳的过程中去习得游泳的技能,要让学生拥有生活生存能力,就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去适应、去习得。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正好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素材与手段。
         如玩具小台灯的操作说明书、有修改说明书的表格、有古代关于读书与实践的名言警句、有书法作品图片;有图文结合的漫画、有纯文字文本、有数据统计表统计图;有图文音结合的综合文本、外出旅行的随身携带必用品清单、有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图形图表;有旅游景点图片文字、有药品说明书、有公交站牌信息表、高铁站时刻表、餐馆价格表、学校安全疏散示意图、功课表,甚至有精准扶贫档案卡,应有尽有,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涵盖了工作、学习生活、脱贫攻坚等多个领域。

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确实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片刻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使用功能十分明显。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实现阅读、学习与生活的深度融通。恢复他原有的样貌。
         3.是减少后进生、提质保学的途径之一
         贵州熊梅博士对比研究了中国和日本的教材后有个发现,非连续性文本具有不为人知的控辍保学的现实意义。
         熊梅博士在贵州省第四届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讨交流会上介绍,我国小学教材,尤其是旧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绝大部分都是连续性的文学作品,科普类极少,习作类也没有相应的比重,非连续性文本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编排,造成许多中学生理科学习困难,甚至因此辍学。虽然现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但这是普及性的底线,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如果我们基于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不断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兴趣,挖掘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价值,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学生的学习就会因此而更加顺利、更加轻松,同时也会因此而减少因厌学、跟不上、听不懂等原因造成的辍学,从而达到一定水平的教育普及目的,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长期、连续、艰难的过程,是人的培养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难做好的。
         我们的常态课上,老师基本没有给过时间、空间和机会让学去表达,去交流,学生自然不敢表达、不会表达、不能表达,更谈不上响亮,谈不上有条理,更谈不上善于表达了。二是我们很少基本没有深入地思考过。学生的表达与其思维能力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则是智力的核心,学生不善表达、不会表达,其根本的、内在的原因应该是思维能力不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训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更加注重思维能力训练,常常借助字词句段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进行训练,其中也夹杂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而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则是借助字词句段篇,采用阅读、比较、提取、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二者的流程和作用机理不一样,二者相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5.为初中、高中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自从2012浙江省的中学考题中出现第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题目以来,全国许多省份相继借鉴了这一试题样态,并且涉及的省份、题量、分值成逐年增加的趋势,甚至在我们平常的物理、化学、数学、道德与法治试题中都有涉及,这是一个大趋势,这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信息提取、分析整合、加工使用能力的共同呼唤与迫切需要,到了高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考试就更加司空见惯了,试题、分值所占比例也更高了。正如阅读要从小抓起,我们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需要从小学抓起,达到了小中高上下贯通之作用与目的。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未来奠基。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应有的样貌,正所谓无妆胜有妆。
         6.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经过高度凝练的教育教学目标,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部分,他需要在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深度思考什么样的教学能帮助孩子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在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落实,来体现,来达成,事实上,好的教学都渗透着思维,我们判断一节课好不好主要看学生有没有思考。需要使知识与能力实现贯通,过程与方法贯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通,需要三者的贯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更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有效增强了学生生活经验和生存能力,
         四、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挖掘
         虽说非连续性文本是个新概念、新术语,但它却早已存在于我们的教材中、生活中、工作中和学习中,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熟悉感。
         1.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小学教材中,散见许多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封面、资料袋、阅读链接、日积月累、路牌、公交站牌、名胜古迹介绍材料、平面示意图、作文提纲、思维导图、结构图、小台灯制作说明书、书画作品图片、注释说明等;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中,突破点之一就是在将《竹节人》、《故宫博物院》等非连续性文本纳入教材,并且以此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与训练;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非常多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如数学中的图形图表、资料袋、数学小故事等;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就更多了,随处可见,比比皆是。这些素材的穿插和安排,体现了教材编写专家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是一个好的开始。
         2.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运用中,我认为主要分成几大类,一类是表格、片段文字、统计图表等,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起到概括、分类、比较、补充的作用;另一类是图文混编的封面、图文合编的封面说明,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起到引发学生想象、猜想、诠释、激趣的作用;还有一类是标志,如交通标志、车辆品牌标志、车票、飞机票、旅游门票等。
         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选用,有助于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带回生活中,将生活带进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起到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生活能力等作用,达到教学与生活的高度融合,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一 米 阳 光
                                                                --------抗疫有感
                                              江玉红
                    贵州省普定县第六小学    562100
         著名现代诗人黄颖说:“距离产生美”。遥望昆仑,我们能感受到它的连绵蜿蜒;远眺黄河,我们能感受到它的九曲回环。是的,因为有距离,才会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七夕相会的快乐;因为有距离,才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为有距离,唐代孟郊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句,吐露了母亲对儿子的牵盼与不舍。这些距离,有千里万里,我更想说的是,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庚子年份,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却造就了更美的距离---一米。
         “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显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最早出现在2019年下半年。我国则是从2020年春节以来开始爆发的,最先发病的武汉,因疫情严重一度封城76多天,这座英雄的城市因此而黯然失色,直到2020年4月8日才正式解封。截止5月5日,我国累计确诊84404人,现有确诊580人,境外输入确诊1676人,疑似病例2人,无症状感染者947人,死亡人数4643人,治愈人数79181人,现有病例城市21座,清零城市317人。在国外,如美国、丹麦等因政府抗疫措施不力,公民为单纯追求个性自由而拒绝戴口罩,搞聚会等,导致疫情大面积爆发。5月5日当天,新增确诊病例69107人,累计确诊病例3589649人,现有确诊病例2239008人,死亡人数248758人,治愈人数1101883人,其中疫情最严重的分别是美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也是形势严峻。
         在我们普定县,根据抗击疫情的需要,各级政府、各单位、小区都要成立领导机构,建立疫情专班,落实人员值守与检测监控,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人员进出管理,甚至设卡限制,严禁举行人员集中性活动;要求人民做到少聚集、少出门、勤通风、勤洗手、戴口罩;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康复;要求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袖遮掩口鼻;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认真做好消毒杀毒工作;对学生进校进行扫码、测体温、作登记,对学生进校一日三检,强化缺勤特别是因病缺勤追踪工作,错峰就餐,专用场地上体育课;设立医务室隔离室,对发热病人按流程作专业化处理等,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确保师生的正常教学。其中在进校、出校、就餐、如厕等环节,要求间隔距离不得少于一米。
         近期以来,黑龙江、贵州等多地文明办等多部门联合发起使用公筷公勺倡议,多地酒店、餐饮行业积极响应,纷纷行动起来,就餐必须配备公筷公勺,较长的、白色的是公筷,较短的、黑色的是私筷;嘉兴等地多家酒店还将餐桌之间的距离增大,间隔最低一米,有的酒店则是间隔一桌就餐,还有的酒店给餐桌加隔断;学校必须错峰就餐,同向就坐,间隔一米。这一米,安全而美好,如和煦的阳光。这不仅是抗击疫情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个人卫生习惯的需要,它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当下以致未来,一米,将是最安全的距离,是最健康的距离,是最美好的距离,也是最文明的距离,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因“一米”而更加阳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