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教研活动,这一概念看起来那么专业、深奥、抽象、高大上,往往让很多老师举步维艰、望洋兴叹!事实上它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难,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爱上教研、迷上教研的法宝。
关键词:思考;实践;开发;创新;多元化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不仅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教学教改的实施者,而且是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我园是西部农村一所新建公办幼儿园,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以真实案例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幼儿园教研活动形式。
一、话题讨论式:
话题讨论式是目前大家最常见、最简单、最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它是针对一个话题,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研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案例一:一个新入职教师午值管不住孩子,她当主持人时,就以“午值的有效方法?”为教研主题,有经验的老师各抒己见,不仅她而且大家都收获颇丰!
案例二:在大量、定期地对教师进行仪容仪表方面培训之后,发现效果不佳,尽管有考核,但违反现象出现。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了以“合格的幼儿教师的仪容仪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老师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不能披发染发、涂指甲、穿奇装异服、戴首饰、化浓妆、穿高跟鞋、穿带有亮片珠子的服饰等。至此未完,主持人发言了:“大家说的都很好,但知道为何不能这样?”大家纷纷陷入思索并又滔滔不绝:披发不利于运动和保育活动,打饭时头发会掉进食物里不卫生,易转移老师注意力;老师给幼儿打饭涂指甲不卫生,幼儿也会效仿;衣服上亮片珠子如掉落到食物里或幼儿捡拾入口、入耳、入鼻等有安全隐患;教师每天工作繁忙,穿高跟鞋有声音,不仅影响孩子上课和休息,而且不舒适、不安全等等……通过教研活动,老师们不但更加深刻了仪容仪表的要求,而且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为什么不能的原因。自这次教研活动之后再也没有老师违反仪容仪表要求了。
二、教师外出培训回园反馈制度:
案例三:我是一名原中学教师转岗的园长,在踏入学前教育这扇大门后的几年里,注重自身培训、学习提升。我发现每次外出培训身边总有年轻教师迟到、早退、玩手机等。常规培训每人每天费用平均几百元左右,这样既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怎样才能使教师外出培训有实效?通过实践我们制定了《教师外出培训回园反馈制度》。设计《外出参培教师登记表》,包括参培时间、地点、参培项目、天数、培训费用等基本信息,对外出参培教师按培训时间先后逐一登记。这样有利于管理层根据参培信息安排园内二次培训;发放《教师外出培训记录表》,要求教师记录培训内容,回园后进行二次分享。这样参培教师不仅不会迟到、早退、玩手机,而且会认真听课、记录。
三、名师名家精品课例观摩研讨:
案例四:外出培训如遇到名师名家的观摩课,我们要求参培教师不但全程摄像,而且注意角度、光线明亮,不能有遮挡、晃动等要保证视频效果。这样参培教师会事先给录制设备充足电量、清理好内存,也会选择最前面、最佳的听课位置,以保证光线角度、没有遮挡,自然更会认真观摩、学习。回园之后,供全体教师观摩研讨。
四、克隆课:
案例五:外出参培教师就名师名家观摩课,回园后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自己园所原模原样授课。经过尝试,老师们发现即使完全模仿名师、名家的教学内容、方法,甚至导入语都相同,但往往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是为何?经分析虽然教学内容、方法等都一样,但授课人变了,由当时的名师、名家变成了我们老师;授课对象也变了,由当时的那所幼儿园的孩子变成了自己园所的孩子;授课地点也变了,由当时的培训场地变成了自己园所的教室等等;我们把授课人、授课对象、授课地点等统称为“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改变了,所以教学效果随之改变。
这样一来,教师会思索:怎样上才能达到名师、名家课的效果?又经过尝试,老师要不断学习,发现不但要“备好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好孩子”、“备好环境”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已有经验等等……
五、挂牌上课:
案例六:我们经常使用“推门听课”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它的优点是随机性、任意性,能看到教师最常规、最真实的教学状态;但实际除了赛教,很难遇到一节各个方面相对准备充分的优质课。“挂牌上课”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是在教师充分备好一节课后,向保教处提出申请,在全园或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课展示教研。
六、角色体验式:
掌握人物角色的技巧和方法、然后进行体验与表演,使自己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想象与体会中感知角色的生活并从角色的角度在规定情境中动行动起来,使自己与角色相结合达到完美统一的境界,这就是角色体验式。
案例七:以这样的教研形式,我们在“区域创建与改进”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对于区域活动我们面临过很多困惑:如闭门造车、中看不中用、材料不丰富、设计不合理等。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创建有效的区域?明确区域给谁使用?毫无疑问是孩子。那么根据“儿童观”,好区域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经验认知等。在一次“区域改进教研活动”时,我们选定了小班的娃娃家。主持人要求每位教师需亲身体验之后,分享这个娃娃家目前有哪些有待改进之处及其原因。要亲身体验、感知,教师必须把“自己”当成“孩子”,如先把身高降成和孩子一样。进入娃娃家首先要通过一个拱形门,这个门是老师制作。智慧的老师双膝跪地,物理高度就和孩子差不多了,同时心理高度也就和孩子差不多。通过体验,老师们得出拱门高度不合适,如太低孩子过不去,或太高了。于是老师立即在“区域改进表”中记录“增加或降低拱门高度”。老师进区后发现里面有小床、小椅、梳妆台、布娃娃、梳子、化妆盒等,于是坐在小椅上打算给布娃娃梳头发,但当梳完头发准备扎小辫时,发现没有皮筋。于是立即在“区域改进表”上记录“投放皮筋”等。这样,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感知、身临其境幼儿的需要,区域中有待改进、维护的内容,实实在在创设适合幼儿的游戏区域。
七、大型活动方案研讨:
案例八:大型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之一。保教处2人,通常每月1-4次活动。由于规模大,其过程需大量人力、时间。保教人员费尽心思制定出的方案往往师幼积极性并不高;而且总加班加点,连上厕所都跑去跑回。如何既能调动老师参与活动积极性,又能减轻保教人员工作量?我们将大型活动研讨也纳入教研活动中。每次大家都各抒己见、建良献策,并主动承担各种任务和角色。教师成了活动中的主角,因此积极性极高,活动效果非常好;同时,保教人员也较以前轻松万般,事半功倍。
八、多元化活动地点:
案例十:以往教研活动均在会议室,久而久之老师们没了新鲜感,乃至厌倦。因此我们想方设法挖掘和创设多元化教研活动地点。如一次温暖的秋季午后,我们选择了室外葡萄藤廊架小花园作为那一次的教研活动地点。小花园美丽的自然环境,伴随着午后温暖的阳光,老师们初次走出房间来到户外,将教研活动搬到大自然中,那种新鲜、兴奋无与伦比,自然效果也事半功倍!之后,我们还尝试:春季油菜花田、樱花园;夏季戏水池边、大榕树下;秋季沙池边、天台上;冬季教室里、部室中,走廊和大厅也不容错过……
总之,教无定法,研无定式。我们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探索出更多、更新颖的教研活动形式,让教师迷上教研!
参考文献:
【1】莫源秋《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1
【2】祝晓燕《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新设计》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