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严驰
[导读] 针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思政教学,本文从学情和课程进行分析开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摘要:针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思政教学,本文从学情和课程进行分析开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指出课程思政的难点及采取的主要对策。最后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据结构;教学设计
一、绪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认为是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行成协同效应[1]。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集中阐发。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可见课程思政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已是必须做且要做好的事。
二、《数据结构》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需要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这是高校所有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课程分析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核心课。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具备一定的抽象性,是计算思维和工程培养的启蒙课程[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表示、运算方法以及在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中的最基本的应用;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相关的各种算法,并对算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选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和运用语言工具编写质量高、风格好的应用程序以及初步评价算法和程序的能力。
         数据结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通常在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的后期开课,学生具备编写实现简单算法的能力,但是对复杂对象和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比较匮乏,而数据结构课程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实践过程中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的课程中,通常是理论课上理解困难实践,实践课上不会操作。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和问题,使得其学习自信心受挫,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主动性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一部手机,比起以往任何时代,当前的大学生具有更多更明显的时代特征。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敢于不学习,因为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电视、广播、网络、书刊等等,都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且上面还有很丰富和优秀的资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可以通过这些课外途径获得,教师不再是优秀资源提供的唯一者。
         另一方面,微信、微博、短视频的熏陶,学生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短逻辑思维,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长篇大论,深入扩展表现出不耐烦。学习变得更为目的化。但是当代大学生也有着时代的优势,比如:敢于思考,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具有较强的表现性,个体意识较强。
         通过以上课程和学生的分析,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就非常必要了。“课程思政”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奋发进取心,教育新时代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勇担时代使命,。
三、《数据结构》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问题
         但是相比于人文社科学科,理工类课程主要以科学原理阐释、工程技术应用等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体内容,无人文社科学的立场导向,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上有一定的难度。从教师层面看,不少理工科教师都认为,理工科的课程教学内容太多,课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后面的毕业论文和工作,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进行思政。
         部分教师意识到了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讲授思政的时候未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中,而是对思政进行空谈,或者在讲专业课时,又突然切换到思政,使得思政和专业还是壁垒分明。


2、对策
          虽然理工科实施课程思政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也能很好的进行三全育人。
         (1)提升教师素质.
         课程思政的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给人一碗水,自己需要一桶水。教师应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积极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树形象、铸师魂、做表率”出发,让自己成为一个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人。
         (2)开展交叉备课
         作为理工科教师,在人文社科方面有些不足的地方,可以利用交叉备课的方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一起备课。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
         (3)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点睛之笔,教师应多途径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从课程的学科发展史,科学家的成长之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还可以就目前社会上和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四、《数据结构》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以数据结构课程中图一章的内容为例,进行课程设计,抛砖引玉,介绍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
         (1)采用问题驱动法,课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激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课前选择的问题一方面是和具体的知识点相关联,另一方面此问题可以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职业理想方面进行相关正能量教育。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潜移默化的接受了相关方面的思政教育。
            问题1: 假如你是四川总队的一名指挥官,刚接到一个任务,有一名极端恐怖份子逃脱了,逃亡的具体地点不知,只知道可能会去的省份:江苏。你现在需要制定一个规划方案,安排一队人员,用最少的成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到达江苏进行排查。假设四川到江苏没有直达航班
         问题2:上述问题可以用什么数据结构来表示?此结构和以前学习的线性表和树有何不同?
         问题3:生活中该种数据结构还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
         (2)课堂讲授。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应采用分组讨论,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知识讲解。
         针对课前布置的任务,课上学生相互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引导。此问题属于路径规划的大类问题,在此教师可以将路径规划涉及到的算法、算法的发展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路径规划问题多是以距离作为主要参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路径中会考虑到更多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环境和算法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在进一步讨论目前的共享车、打车软件都会有行程分享,这是否会涉及用户隐私问题[3]。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手中的掌握的技术更好的更安全的为人服务。
(3)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上机实践,解决问题。通过具体的编程,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算法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任务:编程实现上述从四川到江苏的最优路径问题。
(4)评价。采取“课程思政”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不能单纯的从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应该从课前、课中到课后进行全过程考核。考核的内容除了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学习的态度,合作沟通能力,文献收集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结合进行。
五、结论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大力推动课程建设,做好“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会贯通,实现立德树人。目前”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思政内容的选取、融入,教师的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才能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刘建粉.数据结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科技论坛,2019.12(1):25-26
[3]李曲.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20.5(12):78-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