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何做最好的老师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刘兴茹
[导读] 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我是早有耳闻的

         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我是早有耳闻的,但是一直没有阅读有关他的作品,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语文老师,而我是学数学的。在一次去图书馆中还书时发现了一本李镇西写的有关他25年教育教学的经历与总结的一本书——《做最好的老师》。初借到由于各种原因这本书又被搁置办公桌许久。有一天同事们议论着说读书笔记快交了,我才想起这本书。于是我打开了这本书。
         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我把它一页页的认真的读完了。书中值得我深思或者说反思的地方很多,在这里我简单的对部分引起我感情共鸣的内容进行笨拙的表达。
         李老师在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的前言中这样写道“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养童心。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看完了这一段我不得不开始反思,我受学生的爱戴吗?我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师吗?等等一连串的问号像咒语一样让我打了一个冷颤,记得在2014级的学生中,有人在我讲完课闲聊时说“老师,你能笑一下吗?你笑了的话我们学习更有劲”。其实他们就觉得我上课太严肃了些,好多同学甚至怕我。数学 本来就是一门严肃而且枯燥的学科,我又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这或许就是我总也和他们有距离的缘故吧,这应该就是缺少课堂人情味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总是尽量搜寻各种话题,或者与课堂有关无关的资料,偶尔的活跃一下气氛,而且慢慢的改掉总是严肃的表情。李老师不是说要有一颗童心吗?在快乐中学习学生们更乐意。我认识的一位英语老师,在我看来她就童心十足,因为她总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不分你我的玩耍着学习。学生们虽然考的分数不怎么样?但是他们都很喜欢上英语老师的课。好在我也很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及时的改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教育的艺术》中这样写道: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有影响。李老师认为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思维,儿童般的纯真,。有的时候学生的言行,当老师无法理解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我们会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李老师。但是我们年轻的老师总是在换位思考这方面欠缺。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之前我的课堂内外似乎少的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我不断的改变我自己的过程发现了孩子们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他们有很多优点。他们乐于助人,喜欢给老师,同学帮忙。他们善于发现各种新的事情,比如“老师你剪发了”“老师你换鞋子了”,“老师,我这几天在认真学习数学”,“老师,骑电动车路上小心点”等等。感觉他们好可爱,也让我很感动。
         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教学工作这条路上,我虽然工作四年了。

但是仍然是一个新手,一个探索者,学习者。李老师说:也许你不喜欢足球,但是在课间谈起马拉多纳使眉飞色舞,那么你最好关心一下电视台的足球赛转播,也许你对港台流行歌曲并不感兴趣,但是你的学生如痴如狂,那么,你也 不防听听刘德华,张学友,也学你并不爱看武侠小说,但是你的学生连上课时都在偷读金庸梁羽生,那么你不防也读读《鹿鼎记》,《倚天屠龙记》...这绝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用正直来铸造”这些道理告诉我,作为一名好老师距离我还是那么的遥远,要学习的要多,要做的也很多。但是我能确定的是我又坚持学习的耐心和勇气,而且对探索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读到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开端”这一篇内容时,电影“美丽人生”在我脑海的在现,是那个幼儿女教师聪明的做法,还是内心深处的震动,也许都是吧!想一想曾经带过的学生,我为他们做的实在太少了,每天除了上数学课,考试与他们相处,似乎没有其他的交集,所以无限的内疚,从一开始的干劲十足到慢慢的习惯,然而更可怕的是对一些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由一开始的反复见面谈话到最后没有耐心而放任不管。这也许是我今后教学中重点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后进生转化成优秀的学生。
         李镇西老师的第八章“学生思想的改造工程”中引言这样写: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的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一章内容对我来说启发很大,我们学校的学生“后进生”比“优秀生”多很多,事实上我们一直以来教的大多都是“后进生”,学生的几乎就像李老师所说,家庭原因呢,学校原因,学生个人原因,各类型的后进生都有。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做法就是能让他们顺利高中毕业就好了。看完李老师对后进生的改造的前因后果,我万分惭愧,我觉得我为学生做的太少了。他的“分层递进教学法”:学生分为基础组,提高组,普通组,带头组。使得学生从中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到:“正是这种有所发现的乐观,正是这种靠着自己努力完成作业的欢乐,乃是人的自尊感的的源泉”。我们年轻教师很大的缺憾就是脾气暴躁,耐心不足,所以对一些后进生转化不够明显。在这方面要多多的像李老师一样的好教师学习。
         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所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是李镇西老师的追求,他成功了,也做到了,做好了。我也在初为人师时写下过“做一个好老师”的信条,但是几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我还距离这个“好”很远。我要在这一句前面加上一句“做最好的自己”,今天的自己超越昨日的自己,然后把这样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