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亚健康症状关系初探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刘细花
[导读]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作为教师,我们在关注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一定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的亚健康状态是指家庭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这种亚健康状态的家庭导致了很多问题孩子。这些问题孩子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厌学症
         学生刘某,因为低年级在农村就读时无人管教,学习基础特别差,进城以后成绩立马显现出来,作业不会做,课堂听不懂,老师批评,同学们取笑,家长没有辅导能力,脾气也不好,看到孩子成绩一天不如一天,也忍不住打骂,时间一长,这孩子逐渐变了,开始不写作业,不读书,上课也开始睡觉,一听说老师要一个一个检查家庭作业就借故不上学,老师电话咨询家长孩子请假原因,家长一句:“他不想上学就算了。”就打发了老师。很显然,这个学生得了厌学症。厌学症又称为学习抑郁症,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欲望,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无能为力,看不到目标与希望。有四个特点:第一,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缺乏敏感与好奇心,丧失了自发的学习动力;第二,学习无目标、无计划、得过且过;第三,缺乏意志与毅力,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第四,产生了消极的学习体验,逃避学习情境。
         二:多动症
         多动行为,专指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和冲动行为等。这类儿童还常伴有各种不良行为表现,如打架、违抗、恃强欺弱和乱发脾气等。由于儿童不能安静下来,做事没有计划,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常表现出学习方面的困难,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效率很低。但患多动症的儿童,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甚至还比较聪颖,也没有其他明显的心理异常。学生李某就患有典型的多动症,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摇晃椅子,经常惹同桌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课余活动中不大合群,好搞“恶作剧”,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去扯男同学的裤子,看到同学尴尬,自己却满不在乎;家长反映在家里则表现得更加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便大喊太叫,甚至在地上打滚,此外精力显得特别充足,对看电视很感兴趣,碰到爱看的节目,如武打片、侦探片,能一连看上一二个小时,但做作业时却少不了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
         三: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有小学生曾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学校里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学生何某某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心里不愉快,以至于老师进课堂上课了,他仍然生气地站在自己的座位边,无论老师如何劝说就是不肯坐下。他因为不喜欢严厉的思品教师,所以一到有思品课程的那一天,他就请假不来上课。
四、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带着孩子来到城市,在城市租房或买房安顿好老人和孩子,自己外出打工。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子女被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这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断层,孩子缺乏管束,容易形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性。学生张某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只能跟着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只能满足孙子的一日三餐,张某慢慢地开始结交一些坏朋友,一起逃课,一起玩游戏,一起夜不归宿,并开始学会偷,以至于因为偷美团盒饭被当场扭送至派出所,家长从外地赶回以后,除了责怪孩子,赔偿完毕,又外出了。
         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孩子,会发现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或多或少有一些共性,那就是家庭亚健康状态。家庭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而亚健康家庭的环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这种导致问题学生的家庭环境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父母的不良情绪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
         父母的情绪对家庭心理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核心家庭中,父母由于种种因素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心境,然后,将这种心境投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感染与父母同样的心境,而且彼此相互强化。形成家庭心理氛围的反馈和网络结构。如果父母两人的情绪不一致,则孩子的心理调适就比较困难,久而久之,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失当,要么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不过问,使其觉得学习好坏无所谓;要么家长期望过高、要求过严,超出其能力水平;无论何种情况,当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便痛斥或体罚学生,使之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多动症的诱因。破裂家庭、家庭过分贫困、住房过于拥挤、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碍者,或长期寄养于不良条件的家庭等,均可构成此症的诱因。研究表明,此症与不良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有密切关系。
         二、父母的不良语言给孩子带来了心理暗示。
         对孩子讲专横话。有的父母不懂得教育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只知严厉斥责。父母专横斥责,孩子还不知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形成胆小、畏惧、压抑、内向、反抗、倔强等性格。 对孩子讲模糊话。父母对儿童讲是非不分的话。如带孩子见到熟人亲友时,他们常会给孩子夸赞几句“这孩子多聪明,就是有点瘦,你们多给他加强营养嘛。”回答说“我们这孩子真挑食,这不吃那不吃,真拿他没办法”。这句话本身实际上是对孩子挑食现象的肯定、赞许和暗示,起的是强化作用。

对孩子讲糊涂话。如有的家长在与别人说话时,指着自己的孩子介绍说:“这是我家的小皇帝。”日久天长会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粗野、不讲道理、懒惰、好吃讲穿等不良习性。对孩子讲反话。孩子年幼无知,听不懂父母的反话,因此必须正面讲道理。
          三:缺失的父母爱造成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父母离婚后,不能继续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带来了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上输送精神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现实生活中,离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离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行为上的问题,却不能被我们忽视。如果为人父母者,能从子女教育的角度出发,多花一些经历维护自己的婚姻,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想一下孩子的发展,就会减少很多需要的补救措施。离婚子女的心理变化与特征有: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必将作用于他们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多起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的事例。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他们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等。正因为如此,原是优等生的学生相当比例由于家庭的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上,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结识不良的社会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有的离异父母各自抱着补偿子女或者视子女是今后生活的包袱等心理来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致使子女在性格形成中,出现多种性格缺陷。他们的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
          那么,亚健康家庭如何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呢?
          一:融洽亲子关系,让爱滋润孩子的心田。
          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的家庭中,随时感到亲情和温暖。家长教育孩子要一致,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当意见不统一时,以商量形式及对孩子的观察作判断。家长应该形成良好的家风及生活方式。家长要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奋好进、勤俭节约,这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好的影响,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家长早睡早起、恰当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闲暇时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养殖等,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关爱子女是家长的本能,可不论什么都应有一个度,适度原则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衣食无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文化熏陶和智力支持,这些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是过度包办、溺爱就会使子女陷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不是爱而是害,如为了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给孩子任何想要的玩具,出现玩具过剩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孩子发展,反而会养成孩子不爱惜物品、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质。于是“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爱和严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重建家庭秩序,陶冶孩子的情操。
          家长应努力学习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提高家教质量。我们应该发动各种力量提高家教水平,如:可以通过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普及家教知识,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家教知识,如开设与家长教育相关的专题频道,发行专题音像教材等。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创造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是孩子心灵归属的宁静港湾,良好的生活是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家庭和睦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室内环境整齐、干净。房间的陈设、布置,美观大方,舒适宜人,每天都整理得整洁有序,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三、父母树立榜样,促进孩子的发展。
         家长言传身教,树立威信。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孩子的道德和做人标准不是靠灌输的,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的。注重发展子女各方面能力,使子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促进子女的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养子女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因此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让孩子的心灵在良性的、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家庭,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爱与责任共存的美好环境,使孩子的心理在阳光雨露中健康发展。
年度    2018
编号    Xjki8cjco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