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巴忠婷
[导读] 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占据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占据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道德与法治一直得不到重视,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单一的教学理念、落后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之下,本文深入分析当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探索,希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
         引言
         打造积极有效地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对于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以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理,尊重班级当中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不同个体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开展有效地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但是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一些知识较为抽象,实践性较强,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协助之下才能探究和学习知识。尤其当前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有效课堂的建立。因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探索课程进行探究和分析。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内涵
         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是学生们一生中比较重要的时期,是思想上的启蒙和教育,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农村小学课堂中安排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在校期间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们全面性发展和进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是教师在开展课程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以现实生活作为学习的载体,以各项实践活动作为学习体验方式,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借助《道德与法治》生活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形成紧密的关联,使得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社会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众所周知,小学生良好地道德品质来源于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植根于儿童自身感悟的生活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如果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其生活经历引入到课堂当中,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深层次的道德体验。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化经验,以生活化教学为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加强日常生活积累,注重观察、思考和体验,最终形成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
         2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2.1 缺乏专任教师
         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上,大部分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班主任或者是其他教师兼职授课,其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是班主任。班主任大多是担任语文课程,日常工作繁杂,在备课上缺乏精力,很难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专门的教师和指导队伍。
         2.2 教学脱离生活
         目前,在小学阶段设置的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的课程中没有与其相对应的专业教师,现有课程教学教师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的培训,在教学中更依赖课本的内容,很少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扩展,对在教学中生活化的理解比较得浅。例如,会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活动开展中实施一些情境表演、游戏教学等就是实践教学了,但是这些课堂活动后,教师总结性的活动比较少,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化的教学。这种“表演”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受到影响。由于道德与法治与社会课堂的特征,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们在生活的应用。
         2.3 教学模式单一
         在部分农村小学当中,并未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意义,认为学生应当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未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对塑造小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此外,一些农村小学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化元素,融合生活中的案例和现象到教学当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和认知。
         3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探索措施
         3.1 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与社会这门功课的教学,必须要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教师注重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课堂中,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每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课本素材,不能单纯讲解抽象的道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如果教师只注重理论的讲解,从而会造成学生们很难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学生们的人格培养和良好素质的养成。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此章节的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活动,让本班同学阐述自己身边朋友的优点,比如,可以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朋友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发现别人身上的美,教会学生们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以及心胸开阔对自己心理健康成长的意义。
         3.2 注重实践活动生活化
         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当中,学生对于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兴趣最高。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在开展实践活动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其自然资源丰富,场地灵活,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随机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活动当中获得最真实地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外教学活动当中,将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适当地组织生活化地实践活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欲望。比如小学科学《学习伴我成长》,这课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吸引更多地学生来体验成长,并通过反复地吸收知识,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与挑战。
         3.3 教学设计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于社会课程都是源于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学生们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且与要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思考,感受问题背后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教师要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要让学生们拥有成就感,促进学生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学会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养成积极观察、思考的行为习惯。此外,运用生活化的思维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一些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樊志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J].学周刊,2020(16):111-112.
         [2]杨调调.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14):27-28.
         [3]吴素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J].名师在线,2020(13):77-78.
         [4]张一玲.用好道法教材,落实育人任务——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98-99.
         [5]张忠.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探索[J].学周刊,2020(09):55-56.
         [6]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