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梁佳
[导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个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和转型。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个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和转型。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了高校,这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能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已然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课题。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瓶颈,探讨供给侧改革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提升和优化高校学生工作的资源配置,使学生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吸引力。
         关键字:学生;高校;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在经济领域,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我们进行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工作资源配置,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主体稳定性不足,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供给主体是指承担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责的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一支稳定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是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持续有效的基本保障,也是维护学校稳定和谐的生力军。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稳定性不容乐观。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人数逐步增加,从而出现学生管理队伍人数与高校学生人数严重失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相比高校专业教师而言,由于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普遍工作时间更长、工作内容更繁杂,导致他们工作满足感降低,更易造成职业倦怠。所以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存在职业倦怠、流动性大、离职率高的问题。
         (二)供给方法缺乏创造性,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学生衍生出不同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合理的诉求是每个高校管理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必须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面对众多学生时他们往往采取粗暴型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只注重理论说教,缺乏人文关怀,最终会导致管理的行政化,无法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供给。另外一方面,不少高校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学生的要求存在片面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停留在遵守校规校纪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塑造、个性培养和能力提升。
         (三)供给途径缺乏创新性,新技术运用不足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学生的知使获取不再单纯的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授,他们更喜欢依靠网络去获取所需知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父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所以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也应与时俱进,去掌握和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谁掌握了新技术,谁就更贴近学生。我们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管理、教育和服务他们。新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也能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管理工作运用的途径还相当滞后,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运用新技术,这不仅加重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达不到期待的效果。另一方面,供给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了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满足学生的精神世界的需要,高校往往会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这也是主要供给途径之一。这对高校工作者来说是一项比较重大而又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加之日常还要处理各种行政事务,部分高校管理工作者往往是心存懈怠,疲于应付,不注重提升活动质量、创新活动形式,最终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供给效果不如人意,尚未形成育人合力
         由于供给主体、方法和途径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呈现给学生的效果不如人意。只有最大限度的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才能使育人效果最大化。

首先,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内部的资源整合度不高,后勤办、学生处、教务处等校内学工组织没能做到资源共享,实时交流,共管齐下。其次,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融合度不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最后,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与家长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尚未形成家校共同协同育人模式。
         二、供给侧改革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一)以发展的思路提高供给数量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逐步建立完善的工作准入、考核和晋级机制。首先,从源头上加大对高校学生管理队伍选拔,提高应聘标准,严控准入标准,加强任职考核。其次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业务学习和校内外培训,最终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最后,高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证机制,以工作量为标准,合理的增加他们的工资,使得待遇和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以创新的思路提高供给质量
         邓小平曾指出:掌握新技术,要善于领悟,更要善于创新。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供给途径方面,我们要不断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向前发展,在软件应用上,要善于整合和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在高校中广泛运用云校园、微信、抖音、微博和微视频等现代化教育形式。在传递信息的方式上,可以运用“网络表情包”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起他们的兴趣。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注重培养自身敏锐的政治感悟力以及准确的信息分析力,提高对媒介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有效地获取、管理、分析、提炼、处理学生在网络中留下的信息,熟悉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形象传播优势。【1】供给方法方面,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要转变“行政化”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教育客体和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仔细洞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最后做到全方位育人。
         (三)以合作的思路提升供给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学生工作是立体式、多维度的工作体系,过去那种“唱独角戏”、“当独行侠”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我们要善于合作,运用合力,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理想的供给效果。在“三全育人”的机制中,高校的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和优秀校友、家庭的父母、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都应被纳入供给主体之中。【2】首先,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内部各部分需加强合作,互通有无,不再“单打独斗”,而应携手打好“组合拳”。其次,与专业教师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的个人档案,通过头脑风暴建构出共同育人的方案。最后,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应加强与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家庭的父母和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的沟通交流,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之中。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要转变角色定位,运用“三全育人”的理论形成育人合力,最终增强供给效果。
         三、结语
         供给侧改革理论给我们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破题思路。我们要坚持以发展的思路提高供给数量、以创新的思路加强提高质量和以合作的思路提升供给效果。
         参考文献
         [1]屈文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87.
         [2]白晓东. 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嬗变与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