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的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李名奇
[导读]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大学教育中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特长

         摘要: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大学教育中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特长,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做到呢?这就需要大学生传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创新与发展,而通识教育提供了有效融合的方向。以此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进行有效结合,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激发两者的最大优势,确保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通识教育;结合
        
         引言: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通识教育为桥梁,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的作用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推广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也是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是中国高校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时代要求,以通识教育为基垫,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积累,让中国大学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向世界名校进发,吸引更多顶尖人才的加入。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全面和综合素质,同时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价值观,尊重不同的生活理念。也就是说,大学通识教育,需要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使通识教育拥有坚实牢固的基垫,这样可以丰富通识教育的内涵,滋养大学生人格,为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富足的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中,其理念是培养大学生既要会做人,能做事,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潜能。而在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类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注重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有实现学生价值观及完善人格重塑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的路径
         1、优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人文教育观,就已经包含了通识教育的精神,而且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就是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它与西方的通识教育精神,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通识教育的提出和流行,本质上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古典教育理念的传统,重视大学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在教学理念上,中国传统教育,尤其强调知行合一,主张学习是为了人格的完善,并且能够使学生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得以开展的丰富资源和根基所在。
         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在专业知识和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上,建立完整系统的学科交叉与知识链接,是逻辑思维的不断外延,在知识体系系统架构中,为大学生学习研究,提供完整的思维导图,也是在将原来松散的知识体系做梳理。

例如说在大学教育中,全校范围内对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在现有的课程系统中,专门拿出一个空间,比方说把它列入到通识教育的某一个课程当中,安排2-4个学分的课程或者更多,教授学生古典文化传承,不是知识层面,单纯讲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而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儒家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理解与运用,实实在在发挥其作用。
         2、依托德育深化大学通识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通识教育强调多学科渗透的教学理念,两者相容其实是扩充了大学教育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提升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伦理精神和人文素养,以学生为本,践行互动教学、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研习诸子百家修身之道,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采用研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主动探讨对于自己,周边所困惑的地方,通过汲取正能量、高尚品德的力量,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并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将课堂上所探索的理论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和态度。为弥补课堂德育课程实践和方法的不足,增加大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德育活动,通过诸如时事政治教育课、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营造德育教育氛围,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为学生提供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培养诚实、正直等方面的品德,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艰辛,通过人际交往,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而且在活动中受到启发,道德情感被唤起,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3、促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通识教育,应辩证性地学习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目标,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标准,在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大学生在拥有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对世界、对人类发展都会有新的认知,学校可在此层面上,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文化状况,加强对他们的知识结构、思想旨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的调查和研究,开设关于世界文明、中国与世界对话等方面的课程,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进行多门渗透,丰富通识课程内涵,实现课程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的潜力,建立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通识课程成为一个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例如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生态、经济等核心问题出发,建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解与认识,尊重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文化理念与传承,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明白自己肩上,所要扛起的责任和义务,关心时事,关注世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格局意识,具备良好的世界观。
         结语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结合,是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承载中国社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也是在人才培养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资源开掘,汲取通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精华,才能使通识教育,真正融入中国的高校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任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0.
[2]高路.浅谈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未来发展模式[J].好家长,2018(91).
[3]刘琬.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融入路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