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乐器中,笙具有其特殊性,可以实现“吹”与“吸”的交替演奏,可以同时进行多音演奏。由于笙多用于和音演奏,无论形制发生何种变化,其演奏指法不会发生改变,进而便于多音的结合演奏。由此可见其和音演奏对于笙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笙的和音演奏及其合理运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笙;和音演奏;合理运用
1、前言
从古至今,笙的形制发生过许多的变迁,有方笙、圆笙,簧数也各不相同,有17簧、21簧、26簧、36簧、37簧等,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演奏指法为交叉指法为主。为何如此?主要是因为笙多用和音进行演奏,为了快速的将数个音结合演奏所以每个笙管采用交叉指法排列而非音阶似的规则排列。由此可见,传统和音的演奏对于笙的演奏艺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传统和音的演奏是笙演奏艺术的灵魂。
2、传统和音概述
2.1传统和音的构成方式
笙的和音自古有之,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传统和音构成为五六个音相互结合。宋朝以后,笙逐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宫廷,开始向民间拓展。至今,笙的传统和音多由两三个音相互结合。《律吕正义》认为,笙的传统和音为纯五度进行。当然,有些人会问这种和音方式是否违背和声学中的基本原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演奏方式为演奏和音,而不是演奏和声。
2.2传统和音与结合音
笔者曾经做过试验,以校音器校正所吹和音。当所吹和音为上五度时,校音器显示下方本音的音高;反之,则显示上方本音的音高。笔者再次用和竹法做试验,校音器则出现不稳定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音数愈多,和音后的本音的效果就愈弱,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音之间的碰撞产生合音效果引起的。当多种音进行同时演奏时,不同的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附加音,这种附加音就是所谓的结合音。结合音出现后会影响本音效果,且四度、五度音的结合音与本音相同,这就会导致旋律音的属性增加,进而导致校音器无法识别本音与结合音。音数的增加,结合音数量也会不断增多,本音的主导地位被逐渐消弱,进而导致校音器不稳定。
3、和音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运用
通过色彩感来分辨和音可以更好的运用在作品中,如唐富先生演奏的《林海新歌》,其中大部分旋律是运用上加五八度和音,因为此曲要表现的是伐木工人在林海中劳作的场景,曲风欢快且高亢,所以大量使用五八度和音更为贴近主题并增加活力。而在徐超铭先生的《林卡月夜》作品中,有些乐句则全部运用“上五下四”的和音,因为作品中有些地方需要描写月光柔和且暗淡之色,显然运用更为柔和的下四度和音更加能够体现乐段的色彩感。
在张晓峰先生和高沛先生所创作的《望夫云的传说》中,通过主题的变化而选用不同的和音,这种根据不同主题交替使用和音的手法使得整部作品更具有真实性,犹如在观赏电影一般为整部作品增添了画面感。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先生在演奏此曲的《定情》章节时大量运用上加五八度和音,因为此乐段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与坠入爱河的甜蜜,因此使用这种和音无疑是不二之选,而在《搏斗》的章节中,为了增加激烈的打斗场面与斗法失败后化为石头坠入大海的情景,翁镇发先生选择使用下四度和音,这种和音不但可以增加音乐中的紧张气氛,而且用这种低沉且厚重的音效更形象的刻画了石沉大海的情景。
和音的运用也并非僵死的教条,恰当的使用不但可以准确的表达音乐内涵,还可以在音色上给予更好的对比。
而笔者认为将传统和音的色彩对比性发挥至极的作品当属赵晓生先生的《唤凤》一曲,这首作品是一首无调性且多调性作品,演奏时更加注重的是音响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动静的对比、与张力的对比,在作品的[四]中,作者同一个主题素材连续重复了四遍,节奏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在不停的进行模进式的转调,这种动机完全相同的音乐素材是最难表现的,因为音乐中的大忌就是重复性材料无变化的重复性演奏,而这里在徐超铭先生的建议下,作者将四遍相同的音乐素材采用转换传统和音的手法演奏,使得这一乐段不但没有乏味的重复感,反而为其增添了音响、色彩、与张力的对比,成为整首作品中的亮点。当演奏第一遍主题时,演奏者用单音演奏,第二遍时用上加五度和音,第三遍用上加五八度和音,最后一遍用上加五八度再加下四度和音。整个乐段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这样巧妙的安排在听觉上始终给予新鲜感,并且在音乐内涵上做到了层层递进,音响效果上由弱至强,纵向的音乐由简至繁,音乐空间上由窄至宽,使整个乐段的张力不断增加,更加生动的表现了凤凰由静至动的形象。
4、传统和音在乐队中的运用
在乐团中,笙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乐器,因为笙在乐队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粘合作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在音响表达上大可分为三类,其一为点状乐器,大都为弹拨类乐器;其二为线状乐器,大都为拉弦乐器;其三为面状乐器,笙就是其中的代表。
由于笙可以进行多音演奏,在乐队中其大部分时间是吹奏各式各样的和弦以用于衬托上方的主旋律,多数作曲家在作品中写作笙solo乐段时,大都是选用单音演奏,传统和音很少被应用在乐队中。而笔者认为,在乐队中根据适当情况加入传统和音,其对于乐队的音乐表现力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作品《庆典序曲》中,慢板乐段中有四小节的主旋律是由笙、笛共同演奏的,笔者在演奏过程中发现此处的旋律用单音演奏会显得较为薄弱,其一是音响不够强,演奏中会被笛子的声音掩盖,其二是单音演奏十分单薄,缺少饱和度,而在此处作为主奏乐器演奏和弦又失去了主奏的地位,因而笔者尝试用传统和音演奏,演奏后的音响效果既有主旋律的美感,又不失音响的饱和度,音乐表现力比前者大大提升。
在乐队演奏中,传统和音与西洋和弦其实并不冲突,更没有好坏之分,应该遵从乐曲中的音乐内涵、形态风格择优演奏,只要运用恰当,就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在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作品《踏歌》的末尾乐段中,作者摒弃了西洋和弦,采用“琵琶和音”来表现宏大的场面,由于主题是表现少数民族节日中载歌载舞的场景,且和音没有和弦那种较强的属性感,使得笙能更好的融入到主旋律中。而在王建民先生的《第四二胡狂想曲》中,更是将整段的笙SOLO用传统和音写作,快速且富有饱和感的传统和音更好的体现了乐曲的传统性并进一步的烘托了音乐的欢快气氛。
5、结语
在乐器的演奏技法中,当属笙的和音最为精妙。笙的演奏艺术在不断发展完善,笙的乐曲比以往更加成熟。作为和音演奏中的精髓,无论笙的演奏艺术如何发展,其和音精髓必定不会发生改变。在其和音的应用中,应该避免盲目性,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和音效果。要想保证笙的演奏技术的发展,必须保证其科学发展,合理应用,这也是当代音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苏博.笙的和音演奏及其合理运用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3(3):153-156.
[2]马秀明.笙演奏中吐音技巧的运用!J].大舞台,2014,12(12):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