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孙悟空在观音菩萨和唐僧的教化下,从一个顽劣的野猴,不断成长和进步,最后取得真经,自己成为斗战胜佛。这个过程,正像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怕困难,努力拼搏,最后有所成就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注重对孩子思想的教育,方向的引领和信念、意志的培养,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宝贵的。
关键词:孙悟空 教育 思考
名著《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中外众多的名著中,是最受欢迎的名著之一,而且男女老少皆喜欢。究其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作品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喜欢孙悟空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和成长被世人所认可,甚至被推崇。虽然作品是神话故事,但作品还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对人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借签和指导意义。本人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孙悟空从一个野生的蛮猴,最后修炼成佛身的成长过程,让我想到一个普通的孩子成人成材的问题,并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一、 从一个野生的蛮猴成长为美猴王
孙悟空一开始只是一只野性十足的猴子,在众猴之中,他既没有特殊地位,也没有特别的本领,在众猴眼里,他仅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猴而已,谁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他之所以能成为美猴王,受到众猴的拥戴,是因为他敢做别的猴子不敢做的事情,能大胆地跳入水流之中,进到水帘洞内,为群猴寻得一安适处所。众猴能拥他为王,除了因为群猴要信守孙悟空进入水帘洞前,约定的谁能进得水帘洞,又出得来,便拥他为王这个承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群猴通过孙悟空的行动,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种为了大家的利益,敢想敢做的闯劲,这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和一种敢于奉献自己的英雄气概。这正是一个领导者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众猴也正是感觉到了孙悟空的这一优点,所以才能顺利而又心悦诚服的尊拥他为猴王。孙悟空被拥为猴王,这是他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为他一生最终的成功,筑起了平台,奠定了基础。这虽然只是成功的起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使我想到:作为教育者,应该教育孩子从小有为他人服务和奉献的精神,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不能怕这怕那,畏首畏尾,要敢想敢做,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家长和老师还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张扬其个性,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约束,否则会压制和阻碍孩子的发展。当然这也必须是建立教育孩子学会分析和清醒思考的基础之上,不能蛮想蛮干。
二、由美猴王成为齐天大圣
当孙悟空成为美猴王这后,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本领不够大,于是他为了能让猴群强大起来,过得更好,便有了走出去学习本领的想法。为了能漂洋过海学本领,他整日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出了办法,历尽艰险,不辞劳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寻师学艺。一开始,师傅不愿收他为徒,是他的诚心感动了师傅,最后学得了超凡的本领,他才能有能力去大闹天宫,赢得了自已的名份,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里我们应该想到孩子从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制定一个发展目标。这样才会有上进心,然后他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才会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他是靠自己的本领打拼出来的,在经过各种打击和考验之后,他不但没有屈服,而且变得更加坚强。在经历各种磨难之后,他学到了更多的独到本领。如果孙悟空不在炼丹炉里受煎熬,他就不会有火眼金睛。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吃点苦,受点累,会磨练他的意志,会增强他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会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学到更多的本领。在温室里的花草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自己不能生长,只能靠别人的照顾。
三、被压五行山下
孙悟空因学了本领,开始自高自大起来,且为了彰显自己的本领之大,便自封为齐天大圣,从此而惹天神众怒,也引发了他与天神之战,最后发展到大闹天宫,在大闹天宫的过程中,孙悟空的野蛮、顽劣之气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仗着自己的超强本领,在天庭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全然不把众神放在眼里,哪怕是玉皇大帝也不例外,他的这种无法无纪,不计后果,我行我素的行为,显然是不能让人容忍的。直到他遇到如来佛祖后,他还依然狂妄自大,最后导致自己被如来佛祖压到五行山下的悲惨结局。当我们看到昔日威风凛凛,所向无敌的齐天大圣被压五行山下,往日的英雄气荡然无存时,我们内心会很自然的有一种伤感,甚至是悲切。但细细想来,这是他仗着自己的所学本领,做事目空一切、自高自大、我行我素、无法无纪的必然结果。不管怎么说,孙悟空为了自己能有齐天大圣的封号,和一已私利,做了很多损害他人,不计后果的顽劣的事情。
现实生活当中的人如果这样做事的话,他一定会受到众人的反对,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把孙悟空压到五行山下更直接的原因是孙悟空在如来佛祖面前不思悔改,狂妄自大,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负地与如来打赌。由此,让我想到,对孩子要从小教育他们做事不能只想个人利益,要顾全大局,而且不管自己有多大本事,都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要有他人意识,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如果做事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则必然要败得很惨。
四、唐僧解救,感恩拜师,被戴金箍
孙悟空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人,当唐僧把他从五行山下救出后,他充满了感激,很高兴地拜唐僧为师,并全心全意的照顾师傅的一切。但是由于他的桀骜不驯,当他任性的时候,唐僧拿他没有办法。而孙悟空除了对唐僧有感恩之心以外,丝毫没有把唐僧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当孙悟空做了错事后,唐僧对他的教诲,他根本就听不进去,后来矛盾尖锐,发展到师徒不合。在这个过程中,唐僧的教育是对的,但对孙悟空来说,这种慈悲为怀的教育,不仅没有起到教育作用,而且激化了他和唐僧的矛盾。造成师徒关系僵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唐僧没有办法左右孙悟空,孙悟空对他没有丝毫的惧怕,所以他敢肆意妄为。
但是当观音菩萨设计给孙悟空带上金箍之后,就不一样了,当孙悟空再不听他的话时,他这位慈悲大师就会狠下心来不停地念紧箍咒。当我们看到孙悟空疼痛难忍时,我们也会感到心痛和不忍心,可对孙悟空来说只有这样他才能就范,不给他点厉害尝尝,他就不知道谁是他师傅。所以,在他知道了紧箍咒的厉害后,他才能有纪律观念和约束性,才能服从师傅的命令,以后才能走上安心取经的正途。
由孙悟空尝受了金箍给他带来疼痛后,才能做事有所顾忌,才能走入正道,在取经路上披荆斩棘,吃苦受难,任劳任怨,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个重大转变,使我想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数孩子在学校或家庭中,对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是能听照做的。但有个别的孩子会把像孙悟空那样,我行我素,如果只用唐僧的慈悲为怀的说教教育显然是达不到我们所要的效果。有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思想任性,行为放荡不羁造成的。对这样的孩子从小一定要给他带上金箍,必要的时候念一念紧箍咒。不能让他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这样有利于个别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五、师徒四人,团结一心 ,历尽磨难,取得真经
孙悟空在跟唐僧取经的途中,跋山涉水,降妖除魔,历尽千难万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回真经。这个历程中,孙悟空的功劳最大,可以说没有孙悟空取经就无望。多数人认为孙悟空能在取经过程中立这么大的功劳,是凭他的火眼金睛,七十二变等超凡本领。其实这是不对的。
首先,在取经过程中,除了孙悟空之外,猪八戒的沙僧的功劳不可磨灭。要没有两个师弟的协助,孙悟空是不可能一个人跟唐僧取回经书的。这其中,有时遇到困难需要与两个师弟分工,有时需要两个师弟帮助,还有的时候他被妖怪打败后,是两个师弟救他,并照顾他。总之,靠孙悟空单枪匹马是不能保唐僧的。从这里我们应该想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小要培养和别人的团结协作意识,哪怕是比自己水平和能力都差的人,也不能瞧不起。有团队精神,善于团结协作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其次,孙悟空在除妖降魔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他自己解决不了,有的要找观音菩萨帮忙,有时要找如来佛祖帮忙,有时要到天界找仙家帮忙,有时要到龙宫找龙王帮忙,还有时候要到地狱找阎王帮忙……所有这些又都说明,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界人士打交道,必须要有很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否则做事可能就会寸步难行。这一点在社会上的每个成年人的体会是相当深的。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家长千万不能让孩子回避,而要让他去面对,去学习,去适应,甚至去改变。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从小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互相沟通,与人相处;学会与强者打交道;也学会与弱者搞团结。只有这样将来在社会上做事才能大道坦然,左右逢源,甚至能像孙悟空那样“呼风唤雨”。
总之,孙悟空原本只是一个顽劣的野猴,在观音菩萨和唐僧的教化下,不断成长和进步,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自己也成为斗战胜佛。这个过程,正像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开拓创新,勇于探索,虽历经挫折,却百折不回,终有所成。所以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注重对孩子思想的教育,方向的引领和信念、意志的培养,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宝贵的。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恰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正是这些挫折,才让孩子得以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变得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