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属于基础性学科,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促使教学的成果得以优化,同时稳步的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本文重点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其与教育工作相互结合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科学兴趣;课堂效率;科学探究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积极的重视具体的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出发点,选择科学的途径,让教学的效率稳步地提升。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重视恰当的形式,不可随意的选择教学的手段,以免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整合应该将教学内容视为基础,坚持以强化教学实效为根本准则。
一、实现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素材中,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相关内容的编排并不合理,以至于内容的设置不够全面,体现出明显的限制性。比如在学习到《火山和地震》、《能量的转化》、《水的变化和热的传递》等课时内容时,可以发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为抽象,这对于学生们的理解造成了阻碍,以至于学生难以将其与日常生活相互联系起来【1】。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展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形象,以此让学生们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内涵。也可适当的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自主的运用搜索功能,将问题的答案及时的获取,由此感悟科学知识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激发探索的兴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及了这样的观点:“探究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目标,而是一种学习科学知识的方式。”受到新课标的影响,学生们实际接触到的知识面逐步拓宽,获取了繁多的任务指示。若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无法满足现阶段多种任务的要求,甚至表现出明显的限制作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难以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限制了他们的行为能动力,对于探究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老师可以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乏味的知识内容趣味化,将原本静态的知识体系动态化,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启发,由此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强化探究的基本意识。比如在学习到《点亮小灯泡》一章节内容时,很多的老师们选择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即便展开分组实验,学生对电路如何连接,电流流动方向都没有直观地观察,限制了学生们思维的发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线路连接的情况加以展示,通过视频的直观特征,让学生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之后开展课堂讨论活动,促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进来,以此探究串联和并联的电流流动方向。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下,真正的提升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能锻炼自身的思维和行动【2】。
三、借助视频动画创设教学的情境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实验,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加以分析,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手段,使得动画视频技术的影响力充分体现,塑造出学生们向往的情境,引导着学生们学习和观察。比如学习《地球的运动》一章节内容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相关的视频,如“海边归帆”并提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之后再看到船的上半部以及全身呢?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聚精会神的看着视频播放的内容,强化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其探索欲望更加强烈。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着学生们参与地球仪和小船模型的模拟实验,学生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投入到相应的活动中,通过视觉以及听觉的双重作用,优化学习成果。
四、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
所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其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的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中【3】。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在教学活动中,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如果可以让学生们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势必能营造出优良的氛围,对于优化师生关系也有着较大的帮助。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发挥出理想的应用价值,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和文字,使得小学生们积极的欣赏和交流,促使教学内容的展示方案体现出艺术性,将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赏心悦目,学生们在身临其境中提升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受到技术的影响,学生们的求知欲大大提升,相应的探究成效也会更加理想。比如在讲解到“水和空气还有什么用途”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们观察水和空气的图片,鼓励学生们表述水和空气的用途。在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揭秘更多的知识点,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通过丰富、生动的文字和图片,加深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们集中注意力,也能保证学习成效的进一步提升【4】。
五、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源库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面得以拓宽,老师们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建立信息丰富的资源库,让课堂教学的成效更加理想。老师应该抓住一切机遇,积极的积累富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由此为教学素材的使用提供有力的支持,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信息技术和科学内容相互整合的时候,势必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单纯的依靠老师们的搜索和整理,将会花费其巨大的精力,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借助于数据库的资源共享性,使得老师们拥有了独立的个人主页,在其中可以对相关的资源公开设置,鼓励学生们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由此提升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信息技术涉及到的元素众多,如声、电、光、影、形、色等,通过将多种元素的功能融合到一起,使得科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强化了感染力,使得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强化了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地参与到解读知识的行列【5】。比如在学习到“昆虫”一课时,当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概念,老师可以指导着学生们在众多的昆虫中加以判断,分辨出昆虫的种类。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们体现出自身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游戏的形式下,将昆虫们“拖拽”到相应的栏里,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综合能力。
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发挥出良好的教育价值,这是当前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教师群体应该积极的正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密切联系,促使两者有效的结合,彰显出现代教育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全面提升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昝彪.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以广元地区为例[J].林区教学,2020(04):114-117.
[2]文彦佳.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07):70-71.
[3]贺玉婷,武慧贤.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探究——以郑州师范学院小学科学国培项目为例[J].数字教育,2019,5(06):61-65.
[4]张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16-217.
[5]杨俊.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与技术学科项目化学习初探[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12):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