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理念自实施以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趋于稳定和成熟。对于高中生物课程而言,新课程改革不仅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拓展,而且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就高中生物课改的现状与前景开展探究与分析,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现状与前景
在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每次课程改革后,所有版本的教科书都会有所更新和改进。只有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概念和内涵,才能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提高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然而,随着教学改革实施的深入,高中生物教学已经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仍然存在着高中生物教师理解教材不到位,无法将教材知识灵活地教授给学生。这是现阶段高中生物课改后的普遍现状,同时高中生物课改也拥有良好的前景。
一、高中生物新课改理念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程教材把握问题。
在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降低了传统偏颇理论教材的知识比重,增加了实践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但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教师教学思维[1]。在传统教材中,教师根据理论知识编写大量的课外教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然而,教科书中具体案例的增加,教师更加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缺少了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稳态与环境》,课程改革后的教材明确了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向,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后养成爱护环境、关注物种、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从教师课堂设计的角度来看,教材的教学方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材设计的掌控。
(二)理论概念模糊问题
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对一些传统的探究观念进行了创新,模糊了理论性概念,以期从生物实验探究中探讨理论概念[2]。比如,新课程改革在孟德尔实验和摩尔根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将演绎法归为传统探究中的常规方法。假说演绎法相较于类比推理法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清晰地把握概念,很容易使学生误入类比推理的误区,从而影响生物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创新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深入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许多高中生物都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然而,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所占比例的平衡一直是广大教师无法把握的问题[3]。教师不仅担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认为无序的探究式教学会影响教学效率,使两者的比例失衡,导致教学方法的选择困难。对于部分理论生物学课程,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会使课程的探究枯燥乏味,而且会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把握新课程高中生物改革的精髓,提高参与课程的程度,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探究相关的选修内容,学会把生物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总结归纳,提高课程掌握程度。
(四)教学脱离生活问题
高中生物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应该能够很轻松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生物教师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课堂语言不够充分,使学生无法通过口头描述理解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比如,《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但许多教师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而是仅仅照本宣读,不能满足新课堂教学理念的要求。
二、高中生物新课改理念应用前景
一方面,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材淡化了理论知识的比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4]。新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验发现课程中的亮点,不仅理解生物知识的具体理论,而且加强了对这一过程的探索。每个教学单元均有系统规划,并增设选修专栏,以扩阔高中生物知识的范围。在高中生物选修模块中,增加了传统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实际问题,加深了生物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未来的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可以发挥课改教学的优势,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入手,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使教材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平衡与统一。
另一方面,当代生物教学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高中生,我们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与人文的结合,为高中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5]。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改变了以教师为权威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实践机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后,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深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现代时事与高中生物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整体上加强了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教师及时解决的问题,包括教材观念的把握、模糊理论概念的塑造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有待进一步提炼和发展。为了提高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生物教师不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而且需要学生改变学习知识的方式,更多地自主地参与生物学习中,从而为未来的生物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雪松,金鑫.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J].魅力中国,2020,(1):144-145.
[2]陈业.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探讨[J].魅力中国,2020,(4):81-82.
[3]侯廉理.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策略[J].魅力中国,2020,(4):143.
[4]廖玲玲.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J].神州,2020,(2):180.
[5]魏鑫.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分析[J].才智,2019,(3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