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阅读新体系,牧养孩子心灵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张伟
[导读] 统编教材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阅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摘要:统编教材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阅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课内教读,授之以渔;牢牢抓住略读课文自读的“牛鼻子”;课外阅读,拓展知识。
         关键词:阅读策略;朗读无功利;阅读牛鼻子
统编教材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阅读。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我是怎样进行“课内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教学的。
一、课内教读,授之以渔
         第一、交给学生阅读策略
         1、学习批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荷花》中有个“泡泡提示”:“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并在这个字的下方写上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共同交流,体会到“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多而密的特点,仿佛一群顽皮的孩子挤在一起。“冒”展现荷叶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蓬勃生长的样子。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优美生动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作出批注。这样由扶到放,学生就能轻轻松松地掌握这种批注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巩固这种方法。
         2学习预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入“阅读策略”(预测与推想)单元,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举措,意味着语文教学真正开始由“教课文”向“教阅读(策略)转型[2]12。
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为例,我在教学中这样教学的:通过学习教学单元起始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指导“预测策略”的基本内容;接着引导学生阅读两篇没有结尾的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不会叫的狗》来实践“预测策略”;最后要求学生通过交流进行梳理总结。
第二、抓住课内教读的第一大法:朗读
         1、正确把握朗读的阶段要求。《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三个学段的朗读要求分别是:“学习用”、“用”和“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虽然要求在表述上有一词之差,但具体表现在朗读教学的要求和方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2、指导感情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把文章表达的感情传达给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第三、以文带文,生根开花
统编教材专门针对阅读少的毛病而设计。

我在教学精读课文时,“以文带文”,就是在同一主题下,拓展阅读内容,提升阅读的质量。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斯妤的《除夕》进行拓展阅读。同样写春节,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时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我引导学生体会到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二、牢牢抓住略读课文自读的“牛鼻子”
         教育家叶圣陶有段关于略读教学著名的比喻,他说:“学生从精读而略读。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3]15。”如统编教材三年级《小虾》的学习提示:“说说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就是“规定路向”。这也体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教学时,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关键句“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进行概括。但在交流理由时,学生只关注到小虾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憩的小虾,它们会怎么样?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它们又会怎样呢?”进而学生体会到小虾收到惊扰后的有趣表现。
三、课外阅读,拓展知识
         课外阅读的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
         1、课内拓展阅读。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其内容是:“小故事大道理”。我为学生推荐了《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优秀的寓言故事。这些都是开展寓言教学实践的补充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和运用能力,体会其中的寓意,开启学生心灵的新境界。
         2、整本书阅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23。”
         在统编教材中选用了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课文,这些课文受到学生的喜爱。我在教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作家的作品,拓展知识面、扩大阅读量。例如学习完统编教材三年级冰心的散文《肥皂泡》之后,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
四、树立“无功利阅读”心理
我个人认为阅读不要带有任何功利性,让阅读成为儿童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样。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离不开阅读。只要自己喜欢,有兴趣阅读,乐于阅读,享受阅读就行了!阅读是学生精神上的享受,精神的食物。要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构建“课内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教学精髓,牧养孩子心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国均.预测阅读策略原理及学习设计初探[J].小学语文教师,2019(06)1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2017.7重印):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