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图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从当前农村学校教师教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教师如何以教研能力的提升为抓手,提高科研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提高;科研素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城镇学校“科研兴校”的意识越来越浓,各自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声誉不断提升。但是,就我县多数农村中小学来说,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对此,笔者在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后,作出如下分析:
1.科研意识薄弱
很多教师感觉每天面临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任务,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考虑什么科研。即使部分教师迫于应付检查,职称评定的需要,自学了一些科研理论书籍,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导,也难以推出达到发表水平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在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教师很少具有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科研的意识,因此他们的科学研究也就陷入了空谈。
2.教育科研方法单一
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还仅仅停留在听课、评课的层面上。一些实验、个案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科研方法运用得还很少,立项课题并进行研究的学校更少。如此单一的研究方法势必造成研究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也很单一。
3.存在功利主义色彩
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地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但眼下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并非如此,而是借着搞教育科研为学校招揽“金漆招牌”。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给一个什么奖就万事大吉了。在搞课题研究时很多学校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却并不看重,造成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这种学术功利主义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导致在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甚至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垒起来的课题成果,连本校教师甚至搞课题研究的教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不要说推广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们带来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泛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成立课题组,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增强大部分教师科研兴教的意识,培养大家的开拓创新精神。经过多年多角度的课题研究及实践总结,我们认为要想切实解决该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学习,转观念。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农村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操作常识,努力提高其教育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每位教师转变观念,明确农村中小学科研的性质特点,明确其主要是“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及问题的解决”,自觉地运用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育科研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探索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开拓创新等科研能力。
2、建络,完机制。学校要构建由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及课题负责人组成的三角形管理机构的框架。课题负责人起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作用,专家起课题论证和指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起课题鉴定和推广的作用。学校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是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的基础单位,要实行教务处、教科室双轨管理,重点抓好本校承担的教研科研课题的研究,实施有效监控;教研组和课题组要形成核心,组织教师落实好上级教研科研机构布置的任务。
3、重管理,建队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育科研队伍。一名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科研意识、科研素质、科研决策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对于学校成为科研型的学校、教师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浪潮呼唤着科研型校长队伍的崛起。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所领导的巴甫雷什学校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功,与他的教育观念以及他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无数事实说明,校长搞教育科研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培养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提高决策水平的过程。因此,校长要带头投身教育科研,自觉依靠教育科研,抓示范、抓试点、作报告、开讲座,成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一身兼的“两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扶薄弱,促均衡。工作重心向薄弱学校倾斜。教育科研工作不但要为水平较高的学校锦上添花,更应为相对薄弱的学校雪中送炭,实施“教育科研扶弱工程”。“教育科研扶弱”就是通过教学研究活动,帮助一些薄弱学校在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育科研要帮助薄弱学校解决一些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决薄弱学科的问题。要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巡回讲学、辅导,以推动薄弱学校学科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教材培训、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时,尽可能把活动安排在这些学校,让这些学校的教师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这些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组织重点学校的教研组与相对薄弱学校的教研组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辐射作用。
5、立规矩,贵激励。强化教育科研成果评估,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考核、奖励机制。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序运转,教研室、教科室应逐步建立和健全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条例》、《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学校教科研室工作职责及室主任工作职责》、《学校教育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学校教科研管理条例》等,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估,对教师的教科研课题进行督查指导和考核评估,不断激发和强化教师的进取精神和工作责任心。
6、求创新,育成果。在实践中掌握规律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经验,在实践中探求更加完善低耗高效的做法是教科研活动的永恒主题。例如,教师要撰写出优秀的教学论文,事先必须要有目的地学习和认真地查找有关的理论书籍和文献资料,寻找一些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观点: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素质教育”理论提高的过程。通过学习领会,有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再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所撰写出来的教学论文就会“实而不泛”。要写好教学论文,就得收集整理分析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案例,因为教学案例是出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说服力。同时,还需认真地拜读国内外同行及专家、名师的大作,查找其最优秀的理论观点和教学案例。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长此以往,就会在教学、写作中大有长进,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最后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积极整理,把最出色的科研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以此作为自己继续奋斗的动力。
由此可见,教学与教研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倘若教有特色、教有所长,再加上研而有方、研有所长,无疑是如虎添翼,摆脱匠气的最佳育人之道。
参考文献
[1]任永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路向的探索[J];吉林教育;2009年18期
[2]周红;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状况调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农村教师的科研生态取向[J]. 慕容勋,文雪,韩永红. 教育评论. 2012(05)
[4]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调查分析[J]. 韦芳.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