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在各个高校普遍开设起来。作为全校性质的通识必修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个性化教育效果尤显不足。特别处在综合类高校中的艺术生,他们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得到关注。本文基于体验式教学理念对艺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结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为艺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索提供思路。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体验式教学
一、针对艺术类学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大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艺术生由于专业的原因,在择业中也存在很多的限制,就业率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同时艺术专业大学生群体有自身专业特征与个性特点。首先,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在当今的高考体制下,高校录取的艺术生中不排除有部分同学因为喜爱艺术,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都相对理想。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被动的选择艺考。同时,在专业培养上重实践创新轻理论学习。大学生的学习中,由于专业的要求,学生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上,忽视了其他文化课的学习。
其次,学生个性独立,自我约束力差。艺术专业通常采用小班授课,接受教师单独指导。学生易从自身视角出发,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但也造成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不易接受系统枯燥的理论学习和集中学习和交往的体验。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综合类学校普适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艺术生教学就存在不足。在大部分的综合类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为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有统一的课时安排和统一的教材,任课教师也多为各学院的辅导员老师。无论是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还有任课教师上,都没有明显的针对专业的区分。这就使得课程教学的专业侧重不强,学生无法很好的做到专业与职业相匹配,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仍然停留在自我幻想和感受中。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
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悟和掌握课程传达的知识。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
(一)增加理论讲授的艺术专业的相关性
面对艺术生对枯燥理论的感受力不高这一问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上,尽量简化枯燥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尽量多采用艺术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重新编写授课内容。如在价值观的探索这一节课程中,我们引入了关于美术馆着火后你是救名画还是救一只猫的探讨。一话题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同学们积极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价值观选择这一探索有了更深刻体会的。
(二)拓展实践部分,增加互动和体验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生涯唤醒、生涯的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等内容的选择上多采用与艺术相关的案例作为启发和引导。如在课程引入时的破冰活动中,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对歌的形式来增加同学间的互动;兴趣岛的游戏中,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心中所选岛屿的样子,专业的同学在这一环节中各展所长,课堂中展示出了相当高的积极性。
(三)结合专业特点,以具体职业讲授为导向,进行专业指导
针对专业开展的课程实践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是对于课程的目的来说,我们需要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四年学习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在对大一学生的调查中,有部分学生已经明确提出考研或者考教师的目标。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如何才可以考上,需要做什么准备。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困惑,帮助他们明确奋斗方向。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艺术类学生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几种就业方向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导向的实践式教学。如穿插了1次生涯电影研讨、1次研考知识普及、1次考公务员、教师考试普及、1次模式面试、1次无领导小组面试,同时以作业的形式各完成一次相关职业考题的测试。
这样的目的,可以使同学们对如何进入这一行业,如何进行择业准备有了非常清楚的方向。同时通过开展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活动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课模式的思考
体验性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论对教学安排或者是任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体验式教学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部分高校在课程中加入了职业生涯自我探索中的各种师生间的互动,有效改善了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生动力。但是,通过具体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安排较少,无法很好的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指导力度不强。其次,课堂的把控难度比较大,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参与课堂教学,灵活的课堂形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维持纪律。学生课堂体验的机会不平等,性格活泼的学生参与度较高,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很难完成体验。
针对以问题,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期待。
(一)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计划
由于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定位和要求的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各有不同。通过查阅文献或者走访的大部分高校中,在教学计划上一般会选择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课。这时的学生对大学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一时的兴趣而生出的目标无法持之以恒的坚持。如果课程安排只停留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很好的贯穿学生的学业生涯,又怎么能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指引?正如专业课程安排上,也是由浅入深,由通识到专业开展的,如果想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有所突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者是与职业生涯指导相关的活动应该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业生涯。如大一学生我们要引导他们充分认知到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探索自身未发现的潜在兴趣,订立大学第一年的目标;经过大一的懵懂,大二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参加各种比赛或者活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大三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找准未来奋斗的目标,开始进行职业选择上的准备;大四则主要进行就业引导,拓展学生的就业思路。
(二)课堂管理上应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降低课堂授课人数
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的组织能力对授课教师基础了高要求。如果任课老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把控课堂能力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这就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做好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规划师,也要了解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好有针对性的课程引导。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完善课程的评估机制,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完美规划。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机会不均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实现小班授课的目的,将原本的一个大班一分为二,考虑到不过分增加授课的成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堂的形式进行分组授课。将讲课的重点从理论讲述转到线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
鉴于此,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需要通过指导的专业化和常态化,建立有专业导向的师资队伍,以及探索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帮助学生设计学涯、规划职涯、发展生涯。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可以有效的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满足其职业个性发展的要求。
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校级教改课题支持,《基于主体参与式的高校艺术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XJGY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