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和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体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运用生活实例教学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逐步迈入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显然已不合时宜,亟需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彻底革新观念、更新思想,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更是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动力和支撑。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激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重点从语文教材课本中的重难点来设计和提炼问题,并找准时机向学生提问,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制造悬念,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动机,促使学生具备对学习和探究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分析和探究,深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进行。
例如,在教授《最后一课》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上课后,笔者先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熟读,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笔者再让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勾画,标记课文重点内容。随后,笔者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维,当笔者提出问题后,会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深层剖析,以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合作精神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则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过去统一性的授课方式,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某个问题或者知识点展开探讨、沟通、交流和互动,实现相互间思维碰撞、优势互补,最终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体会文章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写法,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笔者在本节课程中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首先,笔者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对学生们进行了小组划分,每个小组5人,利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分组的目的在于节省课上时间,让学生们更快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然后,笔者再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讨论任务,让学生们围绕任务展开讨论。这样,笔者通过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运用生活实例教学,引发学生知识认知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当中去,所以生活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语文知识的实例,是可以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内容和本质。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去观察、挖掘和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已有体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巧妙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用以还原现实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以生活角度去理解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教授《背影》时,本篇课文主要围绕父爱展开的描写,作者通过对父亲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实际上,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决定运用生活实例来展开教学,如,笔者先让学生们回顾生活中父亲对家庭的付出,从小事回忆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受父爱的伟大。这样,笔者通过运用生活实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性的任务,同时也是每个教师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紧跟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把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特点来展开思考、探索,全面实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运用生活实例教学等创新策略的运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达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秋江.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122.
[2]陈思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黑河教育,2017(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