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级文化是班级这个特定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导向和陶冶作用。班级文化建设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多维化与童趣化,开展多元化班级激励与评价机制,培养自主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追求和谐境界。通过上述途径,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小学生 班级文化 心理发展
班级文化是由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它能给学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和熏陶,对于培养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实践证明,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 设计多维化与童趣化的班级文化
灵活多样,充满童趣的班级文化建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我校“绿色小天使”中队开设的“小天使之家”生态角,里面有学生们喜爱的小动物、小植物,还有各种树叶标本。从动植物的认养、标木的采摘、制作、评比、观察日记的撰写,到生态角日常的管理,以及相关动植物知识的学习,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小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活动,创造了良好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干,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等重要的心理素质。在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老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与普遍性。而且,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要充分发挥各活动环节的教育作用。如:在“班级文化布置”活动中,老师让学生参与作品征集、文字抄写员的应聘、内容的选择、版式的设计等,每一环节的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体验与锻炼机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了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愉悦了学生身心,创造了民主的心理气氛。
二、 创建多元化的班级激励与评价机制
强化理论认为,如果个人某项行为得到上级的肯定或奖酬,他就会更努力工作,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嘉奖,他就可能会放弃努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于直接、间接做出贡献的学生,对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的人和事,都应给予肯定和奖励。否则,其积极性就会消失。我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巧用从众心理,充分发挥班级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的、向上的文化和精神,促成大家在行动、信仰、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对优秀的学生和事迹进行宣传,宣传的内容绝不仅限于学业成绩,而更关注人的发展,如能力倾向、思想品德、人格发展等指标。这种宣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评价,这种评价对被评价人和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通过看、评、比、思,把榜样的业绩与自己的行为相联系,使平凡中的伟大,点滴中的真情化作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如此,久而久之,少部分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就逐渐被主流价值观念所取代。因此,班级管理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评价,并尽可能指出其发展潜力之所在。
三、 培养自主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个班中通常会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和魄力,做事不够大胆,果敢。老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不断表扬学生的长处,创造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与能力。班主任可以在低年级试行“我是小当家”制度,让学生轮着每周当班长,管理班级。中高学段的班级里可以试行“值周班主任制”,每周都由一名学生担任学生班主任,主持、管理一周中班级的日常工作,处理同学中发生的事件,组织同学们开展班级活动等。使学生的自主管理等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使学生通过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与亲身体验,感受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从而更理解班主任的工作。
学校充分挖掘地理优势、商帮文化及抗日历史等丰富的地方资源,引导各班学生以小主人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挖掘学生探究、创新的潜能,又从小处着手促进学生了解与热爱家乡。如:学生开展的“听爷爷奶奶讲家乡的故事”活动、策划的“我做家乡小导游”活动、举行的“描绘明日义乌”活动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
四、优化班级心理环境,追求和谐境界
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耳濡目染的熏陶。健康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研究表明:凡是班级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反之,则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就较多。例如,学生公开评选自己喜欢的班干部,集体讨论班级的班规,适时评选班级的各类明星等,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让爱与被爱在学生的心里扎根发芽。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氛围,以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境界。让爱心融入健康的价值观,使个性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密切。
班主任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班级文化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因此班主任要以爱心治班,关心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以民主治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还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春风细雨般涵育学生身心,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马维娜. 师生交往:一种双向理解[J]. 教育评论. 2011(05)
[2]陈桂生.漫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J].教育发展研究. 2013(09)
[3]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 学校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 李黎 手机号:13958422101,邮编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