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首位,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健康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个性。
【关键词】聆听欣赏音乐 高中学生 演唱音乐 习惯
【正文】
音乐是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的艺术。马克思曾经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新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首位,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个性。所以,中学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的听觉体验,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认识音乐。要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由浅入深地聆听,以此来提高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缘起】
我校合唱团《赶圩归来阿哩哩》这节课的合唱教学时,由于学生不是专业的音乐生,所以每次有从听音频来学习歌曲的习惯。学生在第一次初听合唱音乐的时候,我播放乐曲,出乎意料的是合唱团学生一听音乐就激动了起来,顿时按耐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随着音乐哼唱起来,有的甚至拍起了欢快的节奏,我顿时目瞪口呆的,瞬间感觉这次排练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了。但是到了模唱歌曲,识谱学习的时候,大部分的同学竟然把歌曲的旋律唱错,而且节奏、音准这些比较难的地方尝试了好多次也纠正不了!
《赶圩归来阿哩哩》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为什么学生们那么感兴趣却唱不好呢?十分懊恼的我不断地在思考、分析,究竟是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而导致排练效果不好,进度慢?
【探讨】
演唱是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不管是独唱、齐唱、合唱,都需要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不会聆听,就不能很好的表现整个艺术作品。所以演唱正确的节奏、音准等都必须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
一、让学生听出歌曲的拍子和情绪,一边聆听歌曲,一边认真的识谱打节奏并对有特点的曲段重复播放,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接着听音乐默唱或跟钢琴轻唱,耳朵听音乐伴奏,轻声的演唱,听出自己的音高是否与伴奏相一致,让自己唱歌不跑调。
二、认真聆听自己演唱所发出的声音和其他同学的声音,音色是否和谐统一。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歌唱水平肯定有了不少进步,唱歌基本达到不跑调,情感丰富,音色统一优美,这是合唱的最起码的要求。
如果歌唱基础打不好,在歌曲演唱中没有养成让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更麻烦、更难前进了。在我们合唱歌曲排练中,已经出现了四声部演唱的要求,声部之间的交叉演唱就更需要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展开了。如果自己听不到另一个声部的演唱,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所演唱的作品部分。特别是低声部的学生,一开始会紧张、害怕,那么稍微一不小心就跟着旁边的高音声部走了。因此所有歌唱实践活动都须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不然就体现不出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一特征。
【感悟】
在这一次合唱排练《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中,让我明白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音乐课也不例外,“聆听”就是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是审美艺术欣赏形式的必经之路。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抓住时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经规矩,不成方圆”,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一是借助音像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高中的业余合唱团学生识谱能力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色内容丰富、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音像资料,可以创设轻松活泼、明快简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其学习歌唱的兴趣。
二是在课堂上,我用“肯定”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用“赞赏”来激发同学们的自律、自强,强化他们坚持不懈地做出种种努力,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良好行为。然后我以自己的歌声、优美的琴声来吸引学生,使他们经常有良好的心情来上音乐课。
除此之外,在第一次初听音乐的时候,严格要求学生在初听音乐的时候安静的聆听音乐,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培养同学们学会安静的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并且强调歌唱坐姿时的状态。到了在模唱歌曲的时候教会学生学会用耳朵去聆听钢琴的音高、旋律,合着钢琴声一步一步的学唱歌曲,结果大家在有了 正确的旋律印象的情况下,同学们到学习歌曲这个环节就自然轻松多了,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已经基本掌握了歌曲。
那么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应该如何去养成呢?在音乐教学中,为了培养孩子们倾听音乐的能力,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闭着眼静静地聆听
通常在第一遍欣赏音乐发挥想象的时候,要求同学们轻轻地把眼睛闭上,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作品的情感、情绪等作出判断、分析,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学生们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全面地体验音乐当中。
二、辨别比较地聆听音乐
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织体、音色、节奏、风格等多方面的听辩,刺激同学们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愉快轻松地进行音乐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更专注地聆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例如,在合唱课上力度记号的时候,让学生学会认识和了解音乐的弱、渐强、强、渐弱等这四种力度。
在我的合唱排练中尝试过请学生拿出笔敲打桌子,用敲出音的弱、渐强、强、渐弱等这四种力度,让学生一起来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同学们要在安静的环境下,全身心的投入到聆听、辨别当中,必须竖起耳朵聆听,辨别出声音的强弱。让每个学生都打开眼界,相互学习,从中体会合唱音乐创编活动以外的快乐。
三、抓住音乐的特点去倾听
任何音乐都是由各音乐的基本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高、力度、音色、速度、旋律等,各个要素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意义和作用。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特别不一样的地方,老师不仅要充分抓住音乐的重点、特别的要素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而且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并且会更专注地去聆听音乐。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就意味着在学习中掌握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一个具备音乐的耳朵的学生才会更好地听懂音乐。美国学者艾伦一科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因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音乐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能渗透人文关怀外,聆听时也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要求和让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聆听,聆听音乐元素,从而养成具有一定深度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学生就会学会聆听并更好的听懂音乐和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1〕《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
(2)《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