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留白”的题目的应试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赵福垚
[导读] 考生在面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题目时难免卷面留白。

         摘要:考生在面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题目时难免卷面留白。但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应试策略,亦有可能抓到采分点。
         关键词:卷面留白;应试策略;采分点
         众所周知,中学的所有科目的每一次考试,都可能有个别考生在个别题目下留白。与之对应,老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也经常会说:“大家就算有不会答的题目,也尽可能不要空着,因为你只要写上东西就有可能挣分。你要是什么都不写,老师就算想给你分也给不了。”这个道理是显然的。话虽如此,但留白依旧难以避免。客观题当然好办,实在不行几个选项里随机蒙一个,对不对看运气。对于主观题,尤其是大题,考生们当然也都知道留白是绝对不会有分数的,他们也知道最好还是写点什么,但他们还是留白了。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完全不会”,不知道到底应该写什么。
         所以,如果现行教育体系对学生们在考卷上的具体分数还重视的话,教师们所需要做的,不仅是告诉学生们试卷不要留白,还要告诉学生们,在真的不知道应该写什么的时候,如何才能在卷面上写下得分点(当然不能得到满分)。本文这里尝试对以下几种情况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一、知道该答什么,但写不出来
         这一种情况对学生而言是最委屈的(常出现在文科),因为学生知道答案,但因为日常的学科素养积累不足,又或者是文字能力欠佳,即便写下答案,自己也知道自己词不达意。此时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写下自己的真实观点,即便使用大白话。
         例如,某次政治考试,题干给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国某省份附近开展大型军事演习的材料背景,然后问学生此事件有何意义。这题目在当年有一定政治意义,因为当时该省有部分反动分子意图独立。当时的军事演习的意义可以回答训练解放军战斗能力等等,但最终落脚点要回到展示我国强大的国力,打击反动分子嚣张气焰,对该省当局意图独立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某些考生能够理解这一层意思,但是平日积累不足,不会使用“震慑”之类的书面语言,只能留白。但某位考生非常聪明地用大白话写下了“吓唬吓唬该省”这样的答案。虽然不够文雅,但文意相同。这种情况下,判卷者没能给该考生满分,但确实也给了一个合理的分数。
         结论:词能达意应是第一位的,即便要使用大白话。
二、不知道该答什么,但答案藏在问题中
         这一类题目也出现在文科类考试的材料题中。这一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教材上并未出现但是有很大相关性的文字材料,请考生结合材料与教材回答问题。这一类题目有很多时候其答案就隐藏在材料里,考生只需要从相关材料中摘取即可。此处以某历史题为例。
         材料:……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的大会上总结20年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时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问题:(1)……(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此问的答案是:“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备。”显然,这三条内容基本都是材料中的原话,直接提取出来略加调整即可。本例取自袁腾飞在精华学校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结束前的练习卷讲解的网络视频。原讲解内容是:“就这么三行……照抄都给你分,当然不可能给你满分。


         结论:对于这种“答在问中”的题目(主要是文科材料题),要从问题中找答案。实在找不到,最低限度可以照抄材料。
三、不知道该答什么,也难以找到答案,但问题是开放性的
         所谓的“开放性试题”,文科理科差别较大。理科的某些开放性试题(主要是数学),对于希望学生们发掘出的结论,其实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范围。比如在平面几何题目中问考生某两条线段AB和CD的长度的关系,考生一看图,感觉长度一样;在满足题干条件下自己又改变某个角的大小另画一张图,发现长度还是一样,就预设结论,然后设法证明。此时,只要考生写下他认为的结论“AB=CD”,就抓到了采分点,即便无法给出准确的证明过程。
         对于文科类问题,情况可能更简单。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中有一道题目:“晚清时期我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有人认为:即便没有外国的入侵,晚清也会逐步走向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你认为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这一类问题显然并不是要求考生给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而是希望看到考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哪怕思考的结论是错的,至少它是某种独立思考的产物。考生回答“对”也行,回答“不对”也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当然,不管回答何种观点,还是需要至少写一句分析,比如:“对,因为资本主义萌芽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壮大,最后建立资本主义经济。”或“不对,因为晚清的传统经济体制过于强大,弱小的萌芽不足以改变它。”
         结论:对于开放性问题,不管你认为的答案是什么,直接写下即可。能言之成理更好。
四、不知道该答什么,也难以找到答案,问题也不是开放性的
         显然,对考生而言,这是最艰难的一种情况,因为表面看起来完全没有任何可以答题的点。除了留白,真的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但本文希望考生能够明白的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也不必完全绝望。只要对相应学科有最基本的了解,依旧有可能抓到采分点。
         例如,某次数学考试有一道立体几何的计算题,某一小问是“计算线段AB的长”。这一类求计算的立体几何题对于某些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考生而言一直都是某种“灾难”,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回答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计算。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事情。但即便如此,考生们也绝不是毫无办法。因为计算线段长度是有一般公式的,即设A点坐标(x1,y1,z1),B点坐标(x2,y2,z2),AB的长度满足以下公式:

考生如果把假设的A、B两点坐标以及上面的公式写下来,原问题被解决了吗?显然没有。某种意义上说,写下这样的解答与留白,这两种考生可能并无差别。但换一个角度看,前者至少告诉了评阅人:“我虽然不会求AB的长,但我至少知道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一般公式是什么。不管后面要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这个一般公式肯定是一个起点。”
         结论:对于真的什么都答不上来的问题,写下你对这个问题的最基本的了解,哪怕是写下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
五、总结
         当然,本文也承认,并不是所有的科目,所有的题目都存在这样的机会。以上四类情况,题目总体上是由易到难的。情况一和二多出现在文科,情况三则是文理均有,情况四则主要出现在理科之中。也就是说,由文到理,这一类题目的难度大致由小到大。难度最大的学科以数学比较典型:朋友可能会离开你,但数学不会,数学不会就是不会。你这么难你上辈子一定是一道数学题。但对于一般的中学考试,多数大题都会把采分点分布在从易到难的各个部分。只要考生坚持不放弃,你们的努力就可能得到回报,就可能在看似绝望的地方找到希望(不过这里要再次强调,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满分是不现实的)。
         但是也请注意,本文中的方法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教育者们更希望学生们能在日常学习中扎实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完美解答问题,而不是“实在答不上来了只好想办法不留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