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经济与社会发展步入转型关键时期影响,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纷纷大力建设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获得了强有力支持,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出现了超出自由生态系统组织调控范围情况,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生态示范作用不强、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失真等问题也因此大量涌现,这不仅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受到了较为负面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也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由此可见科学推动、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选择了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并引入了生态经济学的能值定量分析方法,由此开展生态农业旅游能值分析,得出了时间维度下当地生态农业旅游自然环境基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承载力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现显示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系统的自然环境基础水平较好、旅游精品与知名度层面存在的不足、环境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农业旅游引发的人均生态供需矛盾日渐明显,由此笔者最终提出了针对性与科学性较高的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策略,策略由农业旅游经济系统优化、景观系统发展、环境系统保护三部分组成,希望策略内容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绿色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旅游;规划
前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旅游发展政策的落实,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2017年我国旅游业的GDP综合贡献值高达9.13万亿元、直接就业2825万人均能够证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而为了在这种现状与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推进旅游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融合,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生态农业旅游能值评价
生态农业旅游能值指标的设定需遵循系统科学性原则、实用可操作性原则、动态可比性原则、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由此笔者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生态农业旅游能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F、N、R分别代表不可更新反馈能值、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环境资源,U、U1则分别代表能值总量与自有环境资源总能值,Y为总能值产出,Ci、、e、分别为第i种资源的人均能值、区域能值密度、可更新资源的人均太阳能值、全球平均能值密度。
表 1 生态农业旅游能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userUpload/0(3835).png)
结合表1,便可以按照“基础资料收集→绘制能量系统图→编制能值分析表→建立能值综合指标体系→综合分析与决策建议”流程提出基于能值评价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策略。
2.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能值评价
2.1概况
S地区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平均海拔580m,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度极端最高气温35.3℃,年平均日照1014.小时,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等气候特点。而结合笔者开展的实践调查,可确定S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备农业生态环境基础优良、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条件丰富、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明显、拥有稳定的一级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耕地面积逐年萎缩且质量不断下降、旅游吸引物老化且资源利用层次低、内向型特征较强、高档次旅游接待酒店缺乏且酒店空间分布集中等不足,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因此受到的影响必须得到关注。
2.2生态农业旅游能值计算
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能值计算主要围绕可更新环境资源R、不可更新环境资源N、大自然自有环境资源总能值U1、不可更新反馈能F、可更新反馈能T、旅游相关投入资源能值T1、人类反馈总能值U2、能值总量U、农业能值产出Y1、旅游业能值产出Y2、总能值产出Y展开,由此可得出表2所示的2012-2017年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系统能值流一览表、表3所示的2012-2017年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综合评价指标能值一览表。
表 2 2012-2017年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系统能值流一览表
![](/userUpload/1(84456).png)
![](/userUpload/2(44287).png)
表3 2012-2017年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综合评价指标能值一览表
2.3时间维度下生态农业旅游系统能值评价
结合表2、表3开展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评价结果:(1)自然环境基础水平。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系统的自然环境基础水平较好,且近年来当地生态农业旅游产业日渐成熟,低污染、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旅游特点也由此得到了证明。(2)经济发展水平。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主要以旅游相关投入为支撑、生态农业为旅游吸引物,近年来当地生态农业旅游的进入舒适度、可进入性均处于不断提升状态,但旅游精品与知名度层面存在的不足不容忽视,如何进一步提高投入资源能值比应得到当地重视。(3)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S地区存在环境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当地不可再生资源依赖较大现状,且单位环境压力下经济效益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些均说明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存在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等层面的不足。(4)生态承载力。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引发的人均生态供需矛盾日渐明显,如何满足现有消费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地资源与城乡空间拓展矛盾已经成为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3.基于能值评价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策略
3.1经济系统优化策略
3.1.1优化产业结构
为开展科学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满足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得到重视,2012至2017年,当地农业与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提高幅度分别为26.42%、42.25%、44.23%、51.40%、56.87%、67.93%,年平均增幅则为48.18%,这一系列数据说明S地区正处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因此笔者建议当地推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而考虑到该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仍处于初期未成熟阶段,因此产品开发、游客旅游消费方面的提升需得到重点关注,由此加强“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投入,减少旅游产品低层次重复开发,即可最终通过不断形成的富有吸引力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3.1.2划定示范区
S地区仅有一处村落为拥有一定接待规模的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但该景区存在以低端产品为主、功能与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考虑到层次较低的旅游产品能量等级较低,因此本文建议S地区通过整合资源,建立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相关规划工作的展开则必须保证示范区具备功能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特点,因此该示范区应建立在S地区的西北乡镇区域,这是由于该区域集中了S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且S地区东南片区属于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的建立中,当地必须秉承开放、宏观思想,县域城市、相关经济系统的支撑不容忽视。
3.2旅游景观系统发展策略
3.2.1景观功能分区
为实现S地区农业能值产出和旅游业能值产出的最大化,景观功能分区必须得到重点关注,该分区要求当地建设内部旅游交通线路、对外旅游交通线路形成自有能值经济循环廊道与外来能值经济输入廊道,结合廊道即可构建“一廊四区”的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空间结构,这里的“四区”指的是古镇文化示范旅游片区、水乡蜀镇示范旅游片区、农家乐示范旅游片区、天府林盘示范旅游片区,由此即可大幅提升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吸引力。
3.2.2景观开发模式
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景观价值必不可缺,笔者认为其属于生态农业旅游能值产出的重要保障,而结合上文分析不难发现,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得到高能值旅游产品的支持,由此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景观的紧密融合,并结合“一廊四区”景观空间结构,即可构建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以其中的川西林盘示范区为例,该示范区主要由花冉种植型林盘、果木种植型林盘、蔬菜种植型林盘、传统田园型林盘组成,由此开展林盘景观与旅游业的对接并打造天府林盘休闲度假代表区域,即可通过生态休闲、乡村度假、农业观光等体验项目构建“参与体验+观赏学习”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3.2.3景观分类建设
结合S地区环境特点,本文建议当地打造“四季主题”农田景观、“特色产业”农业景观、林盘聚落景观、线路视觉景观,以其中线路视觉景观的打造应围绕绿道骑游展开,打造过程应遵循“人工建筑景观为主,自然环境景观为辅”原则,并保证自然景观配合下的建筑轮廓线显示明显,绿道串联景观布局则需要结合点、线、面展开,并保证水体规划与道路相结合,其中“点”指的是瓜园、菜园、田园、果园、休息骚站、村民居住点,而“线”则是指河岸线、村道、公路,面则是指特色产业基地、韭黄基地等农业大型景观。
3.3环境系统保护策略
3.3.1分区保护
为保证自然生态环境,夯实S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基础,笔者建议当地划分三个重点生态保护区,即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基本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区、林盘生态系统保护区,由此开展沿岸工矿企业污染治理与合理的农田道路布局、保护自然环境和林盘资源本底的完整性,S地区方可真正推动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游客行为的规范、林盘及其自然环境系统的政策与规章制度制定同样需要得到关注。
3.3.2建设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建设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可较好相应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战略大背景,因此本文提出了图1所示的生态农业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模式,由此发展“种+养+加+销”的产业化综合性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并形成一条龙的综合性产业体系,S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便能够获得更为有力支持。
![](/userUpload/3(27844).png)
图 1 生态农业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模式
结论:综上所述,基于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具备较高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优化产业结构、划定示范区、景观功能分区、景观开发模式、景观分类建设、分区保护、建设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路径,而为了更好适应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战略大背景,自有资源能值的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得到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