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16”就业底层逻辑,助力大学生成功就业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刘冰洁
[导读] 就业,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经历,也并非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

         摘要:就业,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经历,也并非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而应该是对自我人生的梳理和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设计,所以在求职过程中,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仅仅去追求一份所谓的“好工作”,而是要改变自己的底层观念,顶层规划人生,从而让自己的工作水到渠成。
        
         学习生涯规划目的是什么?是帮助求职者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世界。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真实的数据和实用的、被验证有效的技巧来帮助求职者树立正确的求职观,顺利通过招聘关,进而找到一份好工作。本文将从一个底层逻辑、一种思考方式、六组相对关系来阐述如何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
         一、一个底层逻辑
         为了更好地规划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意识,树立从底层逻辑开始思考的思维习惯,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做“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就是三个由内而外的同心圆,同心圆由内至外是why、how、what,为什么(原理、底层逻辑)、怎么做(操作步骤)、是什么(结果、现象),无论是观察事物还是思考问题,都要遵循从内到外的顺序,看到一个现象立刻去想它的原理、底层逻辑是什么,思考一个问题也要先搞清楚出发点、目标动机是什么。
         那么职业规划也是一样的,在求职过程中不应该只看到表层的是什么,仅仅关注工作的好坏、是否令人满意这些表层的现象,而应该从最底层的“为什么”入手。
         二、一种思考方式
         接下来介绍一种思考方式,求职者在思考why层面的问题时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立方体思维。什么是立方体思维?
         简单说就是你在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只是考虑一个层面的影响和解决方案,而是考虑三个立体纬度,那就是:上下、左右和时间。
         就拿新冠肺炎这件事来说,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看到每天增长的数字,不免感叹:好可怕、好恐怖,我不能出门了,我是不是生病了,这地球要完蛋了……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看待问题,只有一个角度。有立体思维的人是怎么考虑的?上下维度,新冠肺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是如何的,它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影响、如何预防,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左右维度,当代社会有没有类似的危机事件,巴西寨卡病毒、非洲埃博拉疫情,这些事件对当地人们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如何;时间维度,历史上国内外有没有这样的事件,黑死病、天花、黄热病、霍乱、西班牙流感、俄罗斯伤寒,非典,它们的影响趋势如何,当时社会的医疗条件如何。当我们全面掌握了这些信息,就会明白没有人类战胜不了的病毒,也许就不会慌乱,而是合理做好防护措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大限度的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任何事情没有简单的对、错、好、坏,只有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措施,用过去十年的历史去推论未来3-5年的发展。
         从就业选择这件事来说,上下纬度是什么?是大学生多年来学习、实践、校园生活的全部内容;左右纬度是什么?是就业年度前后两年的大趋势,国内外的、地域方面的;时间纬度是什么?是要看到过去3~5年以及今后5~10年你倾向的方向的发展情况。
         三、六组相对关系
         接下来介绍在求职过程中的六组关系,分别是:宏观与微观、目标与手段、自强与借势、个体与整体、技术与包装、焦虑与信心。它们是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把这六组关系想清楚,搞明白,找一份自己受用终身的好工作。
         第一组关系:宏观与微观。
         宏观包含:是世界格局、地区发展和行业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状况。
         在这个层面考虑的时候要持有一个观念·即“不看存量,看增量”以及共同发展首先是世界格局、地区发展和行业发展,这决定了你将来大概率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和工作的行业,所以这里我需要你有一个观念那就是。
         1.宏观层面:世界格局
         每个人所处的时代都是不同的,8、90年代年轻人渴望出国去美国、去日本,见识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形态。而今天出过国的同学可能都知道,当你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时候,除了感叹一下历史文化的不同,天稍微蓝一点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好流连忘返的了,中国的城市、治理、配套已经做到了世界一流,同时在一个成熟稳定的国家阶层固化非常明显,作为一个外国人,能真正进入到主流社会的概率很低,所以基于以上两点,海外人才的回流现象已经十分明显。2018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按照留学人员在海外生活、学习3-5年来取2013、2014、2015三年的平均值(41.39+45.98+52.37)/3=46.58万人。无论在国内和国外我们作为中国人都要有一颗爱国心。
         2. 宏观层面:地区发展
         城市的选择需要考虑地区的发展,一个人一生中大概率可以有三次选择,分别是上大学、就业和结婚。根据统计,C9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首选皆为本地城市,除本省市之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也较多。C9高校中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有超过40%的毕业生选择西部地区就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则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部地区。总体来看,绝大多数顶尖高校毕业生都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我国东部长三角地区在最近十年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绝对是中国发展加速度最大的地区,在个区域内,你即使不在上海,只需要在周边也像坐飞机一样,比那些在中西部的同龄人少付出一半的努力。那么未来十年呢?纵观中国,发展加速度最大的地区在哪里?也许珠三角和武汉周边的中部地区,珠三角的原因是大湾区和深圳、上海社会主义示范区这些地方也是不错的选择。
         3. 宏观层面:行业发展
         行业,近几年互联网行业成最受青睐的行业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也成为了高薪专业,2018届校招薪资排名前五的专业均为计算机相关专业,软件工程以平均薪资7210元荣登榜首;信息安全平均薪资为6764元,排名第二;网络工程平均薪资为6639元,排名第三。金融学作为金融行业必选专业,其平均薪资为6389,不敌计算机相关专业薪资。2019年我校的统计数据标明,排行最高的用人单位是华为。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中国发展最好的行业是BAT这类互联网行业,而最近一两年华为成为了一枝独秀,原因是什么?是产业和国家支持力度,华为真的是打了一手好牌,坚决站在祖国一方,提前谋划,芯片、5G、操作系统等全都是重点支持项目。所以她的再次崛起当然不足为奇。
         互联网行业固然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技术的革命,国家支持力度的减弱,以及头部的形成,这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势必会放缓,如果是十年前你可以跟她一起发展,而今天如果想跟自己的公司一起发展,那就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领域。
         4. 宏观层面:就业市场
         据统计,2010年-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单看每年的新增岗位数基本可以覆盖当年毕业生人数,但当我们看2015-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时会发现,按照中国人口13亿计算,2019比2018年增加了0.42%也就是546万人,与2019年毕业生人数相加是1382万人,比当年的岗位新增数多了30万,据此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中至少有30万人存在就业困难问题。
         5.微观层面:学校及个人
         接下来谈谈微观层面,学校的层次也间接决定了就业的档次,大学生可以分析5年来学校的就业数据,了解学校毕业生在用人市场上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就好像知道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出门还是要先看看天气预报一样,在做就业选择的时候还是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究竟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展,究竟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是在传统行业还是在新兴行业,需要综合分析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自己家庭的实力等因素。
        
         第二组关系:目标与手段
         我们身边很多已经毕业很多年的成年人,只要觉得自己有点颓废,就会突然说要开始学英语了。但凡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我都会问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工作需要?不太可能,如果工作真的需要英语,那么要么他已经掌握英语了,要么在工作中已经培养好了。那是要出国旅行吗?这种情况在手机中下载一个翻译软件足够了。这个例子说明,很多人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关系,错把手段当作了目标。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一组目标和手段。
手段    目标
我要减肥!我要变美!    我要在2020年12月份之前成为**品牌的平面模特,并拍摄一组样片。
我要学习时间管理!    我要知道自己每天花多少时间在我的专业上,以便在三个月内实现学习**知识1000小时的计划。
我要实现财务自由!    我要实现30岁以前每年有超过2万的存款可以支持我海外旅行一趟。
我要脱单!    我要在大学毕业之前追到某位男神/女神
我要学好英语!    我要大学毕业之前内在**外资企业谋求到一个**职位。
我要每年读50本书!    我要了解**领域最近三年的研究成果。
         所谓的手段就是我们实现目标的一种途径,而目标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目的,实现目标需要很多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左边的手段,一个好的目标需要具备SMART五个要素。
        
         第三组关系:自强与借势
         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初,心里想的都是怎么做简历、投简历、置装、准备面试,要是听说哪个同学经父母介绍轻轻松松找到了工作,必然生出鄙夷之心……然后还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我致富靠双手,多优秀!的确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当然是值得赞赏,可是那个被介绍到好单位的同学人家也是靠双手啊,除非是在家族企业否则到哪里不要勤奋工作呢?人家不光靠自己的双手,而且是在父母全家都拼搏努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要想取得成功每个人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的人是借用了整个家族的努力,在更大的平台上靠双手。仔细考虑比尔盖茨是怎么赚取人生第一桶金的?靠的也是母亲的内举不避亲。
         所以大学生应转变思维模式,盘点一下自己能够调用的资源,在就业路上,合理的借用更高的势能。
        
         第四组关系:技能与包装
         这组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是偏重技能展示还是偏重个人包装。作者认为应该以事实为准绳,展示技能为主线,同时也要进行包装。
         我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应当对自己的个人经历适度归纳总结包装,以提炼个人特色、让人一目难忘,但是用人单位最讨厌的是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所以建议求职者适当包装自己,去伪存真,以事实为依据。最有说服力的不是观点而是事实。以下就是典型的观点与事实的对比。
观点    事实
我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学习方面,绩点3.5,专业排名5/35
英语四级650分,六级625分
考取了**证书。
我有较好的组织领导能力。    在大学期间担任学生会**部干事-部长-主席,曾主办过**活动。
我有较好的沟通能力。    参加过模拟联合国比赛,并取得校赛一等奖,省赛二等奖
我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参加科研训练**项目,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参加挑战杯,获得省赛*等奖,国赛*等奖。
         除非你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没有人要听你的观点,用人单位想要的是一个有用的人,最好培养成本极低。如果你不具备较强的技能,那么方法有三:
         1.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即可;
         2.努力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短时间内配得上你心仪的工作;
         3.先在简历上运用一些技巧,然后在入职前的时间空档中,把自己的简历做到真实。
        
         第五组关系是:个人与整体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和热爱,我们当然可以追求个人的梦想,不过只有我们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时代、融入国家的大整体中,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所以我们的个人奋斗应该建立在两个大前提下:
第一,正确的文化属性;
第二,符合身边人的需要;
         第一条文化属性,来源于一部电视剧叫做《天道》(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主角丁元英,用一生的功力道破了许多颠扑不破的真理,电视剧传达的就是这么一个理念掌握了正确文化属性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成功。
         这个社会的确有这么两种文化: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弱势文化的人,总是想着别人是他的“救世主”,“等、靠、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强势文化的人: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自强不息。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抱有的逻辑应该是,保持努力、充分调动身边的资源,运用规则,适应规则,将全部的精力正确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去。
         第二条,符合身边人的。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别人做出的贡献上,古以来成功的人士都是先成就别人在成就自己,以解决别人的问题为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如马云,他之前做过老师、邮电局、卖电话黄页……,直到他把目标定在帮助中小企业直接对接客户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伊隆马斯克,特斯拉汽车之父,他创办过三家公司paypal、特斯拉汽车以及X-space,每一家都致力于解决一个社会的问题,网络支付、新能源和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我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马斯克会成为另一个乔布斯。大家可以去看哈,这就是古人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我们要考虑,你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尤其在面临两个甚至多份工作offer无从选择的时候,可以从这个层面去衡量,哪份工作能够为他人、为社会解决更多问题,哪份工作只是收入高了一些。
        
         第六组关系是:焦虑与信心
         所有人都知道自信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只需要注意你的自信要和你的能力相匹配就好,不然会有自夸的嫌疑。下面重点谈谈焦虑。我们到底该不该焦虑,焦虑到底有害还是有利呢?答案是,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你更快的提高自己。
         我们的焦虑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人类擅长用情绪来应对外界的干扰,面对不确定,采取的策略是情绪上的焦虑。远古时期,人类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储备粮食、打磨兵器,现代人类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努力学习,应对未来的变化。同学小红,因为找工作而陷入了很深的焦虑,经过详谈,发现她核心的问题是“能力配不上野心”,于是针对她的问题制定了一份计划:
         第一步,评价焦虑。记录并观察哪些时间会让她感觉焦虑,然后进行1-10评分,比如,参加招聘会8分,撰写简历6分,参加面试10分,撰写简历6分,投递简历3分……
         第二步,逐一分析。从10分的事项开始梳理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是简历制作技巧、专业能力,还是沟通技能、仪容仪表;
         第三步,各个击破。按照焦虑的程度注意培养上述能力;
         第四步,持续反馈。一段时间后再对这些事件评分,会发现焦虑指数有所下降。
         焦虑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想的太多,但做的太少,知识和能力是缓解焦虑最有效的途径。将焦虑从情绪层面拉回到具体可操作内容,不断拓宽自己的能力圈,拓宽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所以,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求职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心理情绪的波动,然而无论如何波动,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从“为什么”开始》,[美]西蒙·斯涅克,2018
         2.刘美、王晓宇、李雁冰、申静,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干预策略浅析[J],2020,05(173-174)
         3. 张玺,一例就业焦虑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J],2020,03(36-37)
         4. 陈春潮、齐婉宁,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调查——以南京高校学生为例[J],2018(18)(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