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门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科目,小学语文受到了诸多教师的关注和探讨。要想把这一科目教好,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语文、学好并掌握语文知识是十分不易的,这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精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让学生将这门学科学地融会贯通。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创建开放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参与程度,其次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最后立足教材内容,巩固学生学习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是十分关键的,语文作为沟通其他学科的桥梁,学好语文对学生们来说势在必行。然而,由于语文知识的琐碎性及语文体系的庞杂性,让学生们学好这一学科存在着不少的障碍,所以除了学生自己努力学习进行学科探索外,教师应该担负起自身的必要职责,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文立足于教学大纲要求,从提高课堂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学习素养、巩固学生学习基础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一、创建开放气氛,提高课堂参与程度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及语文思想的教学,因此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开放的交流环境对于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发言,对于自己的观点和疑问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开放、轻松的学习气氛。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对于课堂讲解的内容也能够记忆地更加深刻。因此,创建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自由发言,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要将文章中所传达的那种激动、欢喜的气氛带到课堂中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观看关于“开国大典”的珍贵视频资料,来让学生们感受当时人民群众自豪与兴奋的心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站起来讲述自己对于开国大典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将从家长那了解到的革命先辈的优秀事迹与同学进行分享等。教师应该在旁进行鼓励与补充,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将文中涉及到的生字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进行认识与记忆。
二、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素养
学习的效果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积极的、长期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素养。
学生有不认识的字词及成语时应及时进行字典查阅或者询问教师,教师则要鼓励学生这种自我学习的精神,对于学生的疑问要认真讲解。此外,对于课本中出现的好词好句,以及经典成语,教师要让学生们进行摘抄,光靠学生自觉是不足以进行优秀词句的积累的,教师应监督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隔段时间就布置语句摘抄的作业任务,并随机抽查学生的摘抄成果等。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好词好句的勾画总结,比如“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等。通过语句摘抄与仿写,让学生学会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自己在习作练习时就可以运用起来等;在讲到《伯牙鼓琴》时,对于文中出现的“锺”、“汤”等字,学生要进行字典查阅,了解它们的意思,一些不常见的字义,也可以写到自己的摘抄本里进行积累。
三、立足教材内容,巩固学生学习基础
教材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根本,不管是课后作业布置的内容,还是考试中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基于教材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将教材教学重视起来,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析、拓展,然后再教给学生。而学生要重视教材所要传递的知识,将课本中的生字生词以及要求背诵的古诗课文都牢牢掌握住,对于每一章节后要求的习作练习也要展开写作实践,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等。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教师与学生进行协作,一同将基础知识学习地更加牢固。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讲解时,教师首先应该带领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然后让学生们讲一讲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古诗中的字词注释,教师应该为学生解释清楚,并且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将注释也一同背诵;在这一单元之后的习作练习中,要求学生们针对“家乡的风俗”展开描写,教师可以就这一题目在课上展开写作练习,可以不限字数,但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写作实践中来。学生应配合教师安排,将自身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巩固好。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础能力,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将这一学科重视起来,努力将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进行提升。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为班级创造开放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教材内容,通过字词解释与练习、课文背诵等方式为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巩固。
参考文献:
[1]郭巧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6):102.
[2]赵善祖.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与教学方法解读[J].学周刊,2017(3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