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师专教师科研面临的问题及“提质”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赵红霞 赵宜君
[导读]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

        摘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本文针对目前师范高专科研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依据面临的问题,结合师范高专缺乏相应的行业背景支撑,提出了构建科研团队、组建学术沙龙、创设校企合作环境、将学校、教师融入到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建设中等路径促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师科研;面临问题;路径

引言 
         连云港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东海水晶之都[1]。为此,2018年4月市政府提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目标。为了落实市政府这一宏伟目标,学校提出打造“实力师专、活力师专、魅力师专”,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连云港师专有近百年办学历史,如何将学校优秀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连云港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对接,为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做出突出的贡献,将摆在全体连云港师专教师面前。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乃至学校服务连云港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水平,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水平。
         教师科研能力内涵主要包括教师科研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素养、人文知识积累、观察问题能力、对专业问题的敏感程度、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实际操作能力、撰写研究论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2]。连云港师专教师的科研能力整体来说需要加强,主要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一、目前师专教师科研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课程负担太重,科研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我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偏重,年轻专任教师尽管课时要求不是特别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与同类院校相比,课时明显过重,因为教师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编写课程大纲、教案、同行听课学习、教研活动、班级管理等日常教学工作。完成这些教学工作之余,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二)科研方向多变,未形成精细化定位
         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一般教师讲授的课程2-3门,且每年又不固定,老师在备课和阅读文献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研究方向,往往随着教学内容、文献阅读的变化,将自己研究方向转移,形成研究方向不专一,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浮在问题的表面,很难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三)科研意识不强,缺乏开发课题的思路及灵性
         由于缺乏相关行业背景和研究平台,平时缺乏对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考和观察,导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最为直接的表现,许多教师也参加学术报告、学术研讨、科研活动,却很难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灵感,没有通过知识融合、学科交叉寻找研究课题的意识,缺乏科学研究的灵性。
(四)科研环境、氛围有待优化
         目前,我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这“职称”评定这根指挥棒,职称评定前全力以赴申报课题、撰写研究论文,职称评审通过后都抱着“歇一歇”的
心态,就将原有的研究方向中断。青年教师是学校科研的主力军,即青年科研强则学校科研强,然而,我校在科研传承、帮扶方面仍然有许多急需的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如何带动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将科研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方面尚缺乏激励政策。
         (五)师专与高职院校科研基础不同
         连云港师专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为主,科学研究主要围绕着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为主,兼顾社会服务。师范院校的老师不仅要研究师范教育,也要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延伸到社会、企业,为连云港市教育、社会和经济做出贡献。

但师范院校与职业院校相比较,师范院校对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和理论积累,但对于服务于企业、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缺乏相关行业支撑,也缺乏这方面的积累,学校老师如何面对缺乏行业背景的实际情况,将自己的科研领域延伸到与自己关联的行业、企业,将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师专教师“科研提质”路径
(一)聚焦聚力于连云港市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需求
         师专教师要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气概,融入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发展主题,在连云港市发展中实现“三力师专”的建设,同时实现教师个人科研教学的提高。学校二级学院可以精心筹划,将学科、专业与连云港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特色。
(二)给教师适当减负,鼓励教师从事科研
         将科研与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可以将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高质量论文量化后折算为课时,从而使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得以完成工作量的考核。教师在完成学校工作量考核的同时,也为开展科研提供了较充分的时间。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认可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与从事教学工作一样重要,能有效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课题研究。
         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将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与当前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相结合。这样做可以避免两条线作战,从而间接为教师节省宝贵的时间来从事课题研究。
(三)建立科研团队,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科研团队是以相关专业领域问题为研究内容,形成技能互补、意愿相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相互承担科研责任的团队。优秀的科研团队,有利于研究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团队成员智能最大化的发挥,有利于成员学习交流和成长,有利于科研传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胡碧霞教授带领团队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对参加课题的年轻教师实行科研导师聘任制。通过科研团队合作,科研成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而且形成了科研人才梯队,各成员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同时该团队成员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该团队在全市乃至全省学前教育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四)组织高效的学术沙龙,培养教师的科研灵性和科研创新能力
         每位教师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人文知识、家庭背景、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组织学术沙龙,引发思维碰撞,形成学术交互融合,是培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定期组织学术沙龙活动,专家与教师围绕着某个学术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启迪,拓宽研究视野,更加深入的研究课题,同时有力的促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创设优良科研环境,教师积极参加企业或行业服务和指导
         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应广开渠道,拓宽到社会、企业中从事科研的路径,将学校学科优势、教师的科研项目与企事业单位实行有效对接[3]。在这方面,许多学院已经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如我校的美术设计“LOGO”团队,为许多企业设计徽标。还有学前教育学院胡碧霞教授带领专业教师团队与教育局合作,为连云港多家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幼儿园提供了高质量的指导,他们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到幼儿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依据我校的专业设置,我校的机械电子、制药工程、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物流等专业完全可以与连云港相关企业对接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攻关、设备技改和科技攻关等课题中。
        
参考文献
[1] http://www.lyg.gov.cn/.=
[2]李克林, 马雪艳, 彭明国.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机制的追问与反思[J]. 教育与职业, 2015(2): 98-99.
[3] 冯帆. 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6): 68-71.


作者简介:赵红霞(1972— ),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