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初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时至今日还在全球扩散,学校教育也经历了停学、复学,也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了不少思考。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处在特定发展阶段的学生。在新的疫情形势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学会生活,面对新时期我们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校长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和同仁共商榷。
关键词:疫情;德育教育、学校管理;人文教育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充满活力的生命。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用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大概大家都熟知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有一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有人采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您是在哪一所大学,获得了您所认为是最重要的知识?”出乎大家的预料,老科学家们的回答竟是在幼儿园。诸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饭前要先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等等。这里对教育的共同认识,不是突出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良好习惯的养成,强调心智的发育,强调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既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那么我们德育的着眼点当然是学生,当然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其精神的健康成长。本文就针对这一层面,探讨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德育管理问题。
一、当前德育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在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层面,当前学校德育管理沿袭着自上而下、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把学校作为机械执行上级行政机关指示和要求的工具。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和公共行政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淡化机械性,改变单向思维,形成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综合渗透的工作思路。在德育工作中,不仅需要上级机关的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而且需要学校层面和微观的教育活动层面积极主动地探索、改革和发展;不仅需要关注目标、计划的执行与落实,更需要关注过程中的变化和整体状态的发展;不仅需要遵循上下级的管理关系,更需要将教育行政部门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创造性地渗透到自己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之中。上述管理中的问题,有着系统内外的多种原因,而更值得我们探讨的,是价值取向和管理理念问题。 改变以往的搞形式,走过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由“务虚”到“务实”,把德育管理与“效益”价值联系起来。
二、德育管理价值取向的选择
1、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现实的当下需要
人的生命需要是其生存的直接反映,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层次和种类。既往的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理想性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现实的当下需要。理想性需要的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人的理想性需要是渗透在人的现实的当下的需要之中的。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实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未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这样,学校道德教育就必须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的当下的需要,就是关注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尴尬、压力、恐慌,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从而培养、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2、关注学生基本道德观的形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过多地着眼于英雄与伟人的宣传,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实际培养的人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没有。
所以我们的定位首先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比如,我们学校选择以下几个道德题材:
安于平凡,不甘平庸。接受自己是个凡人很重要。因为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注定不能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注定不能成为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伟人。悠悠岁月里,总是平凡的日子居多;芸芸众生中也总是平凡的人居多,惟明白这些道理,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人生可以平淡,但绝不可以平庸,可以功不成名不就,可以无过人之才,也可以无惊世之举,但绝不可以没有目标,绝不可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矢志追求者必须勇于从平凡中崛起,在淡泊中丰富智慧,孕育卓越,努力创造平凡生命中的不平凡。
富有社会责任感。“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一位先贤道出了“责任”二字的深刻。正视自己的价值,惟有将责任溶入魂魄;实现自己的价值,只能将魂魄燃成烛水。当人人都燃起一支明烛之际,世界将不再会有阴暗的角落。让学生明白“烛炬成灰泪始干”是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责任,“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是责任,每一个同学努力做好手头的事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让学生明白,不随地吐痰,捡到东西还给失主,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学校、社会的有关规定等,这不是什么壮举,而是我们作为社会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必须遵行的规则。只有当学生懂得不只是在别人的目光中遵守公德、承担责任时,他们的心智才真正地走向成熟,才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
学会感恩。对父母心存感激。因为是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是他们给了我们健康成长的空间。所以教育学生在收受这份厚爱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而应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沟通。对生命心存感激,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诞生和存在本身就是极偶然的,生命的产生何尝不是王者的胜利,一种幸运。为此应该感激上苍,感激机缘的垂青,从而珍爱生命,怀着感恩的心面向世界,怀着感恩的心,笑对生活。
……
只有拥有了这些基本的道德观,才无愧于顶天立地于这个世界的“人”的称号。
3、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不是工厂成批生产的规格一致的产品,而是充满个性,千差万别的个体。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何况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呢?我们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擅长演讲的,就让他们在集会、辩论时慷慨陈词,喜欢演出的,就让他们在主题班会上展示才艺,能写会画的,就让他们在板报评比、黑板报这块园地上尽情涂抹,有体育特长的,就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叱咤赛场……努力为他们创造张扬个性的机会,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成长的空间,发展的机遇。
三、结束语
开展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能引起学生生命感受的活动,这样的活动首先要注意生活情境真实性。人的道德是在与外界、与自身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是植根于生活,植根于生命本身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教育,并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一点什么。 其次要贴近学生生活。只有情境创设的自然,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再次是创造性。在道德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这一过程是双向的,它不仅包含个体单向地适应、遵守社会既有规范,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双向还原、双向互动、双向建构,个体不断创造出新的规范的过程。切实关注学生生命本体,把学生生命本身的发展全过程作为学校教育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注内容,让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回到生活化、生命化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