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的,目前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是以连续性文本为主,如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等。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少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文。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的文本,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各类信息也接踵而来,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利用语文课的契机交给学生学会在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信息。让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本文就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小学语文 应用
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生活之中随处可见。有的以单一的图表形式呈现,如校徽、平面示意图、班级课表、座次表等;有的是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如产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等;有的则是纯文字类,如一则小新闻等。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可以尝试打破语文学科独立存在的学科堡垒,引入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内容,编制成非连续性文本,以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评价的能力,同时也通过理解和表达的训练,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1]
一、语文教学中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帮助理解课文
在语文课堂中插入非连续性文本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连续性文本行文连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就是教材上的课文。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时插入非连续性文本,那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与连续性文本比较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很直观易懂,内容简洁明了,容易联系生活实际。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的情感体验是难点,不容易理解。直观形象的画面理解起来难度较小。比如在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时,如果用非连续性文本直观展示,效果会好得多。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在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难点是很困惑的。本课讲的是近代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文章讲了圆明园历史上的辉煌和遭受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这篇文章大篇幅的讲圆明园的布局美、建筑美、收藏美?要想让学生通过文字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侵略者的贪婪与残酷很难。课前师生共同收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又能渲染气氛体会情感。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导入部分用到图片介绍圆明园;在学习第二部分时观看圆明园模拟全景图片,从而让学生了解课文,图片的展示以及藏品的介绍学生们都为圆明园的建筑之宏伟、布局之巧妙、收藏之多而震撼;在学习第5自然段用影像资料展现侵略者的贪婪、残酷的丑恶嘴脸,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得到升华。最后通过讨论: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让孩子们进一步得到思维的训练。而这些资料就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穿插在语文课堂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多媒体融入教学中之后更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
二、语文教学中适时插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就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本文由三则材料组成,介绍故宫游览顺序,第三则材料是故宫平面示意图。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用图文结合等方法来学习这篇文章。《竹节人》也是非连续性文本,这就需要我们适时进行专题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教会孩子们阅读这类文本的方法。现在各种各样的非连续性文本测试题也占了课外阅读的主阵地。如果在语文课上训练孩子掌握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那么这将是他们做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检测题的关键。
如我在上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策略单元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时,以介绍种子的旅行为例,上了一堂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课。《种子的旅行》从内容上看是围绕种子展现的。从布局结构看,行文不具有前后连贯性,有图有文,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设计这堂课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学会提取关键信息。符合高年级段阅读的需要,引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希望通过此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习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第一环节出示视频、图片(非连续性文本),观察植物种子的简介来判断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第二环节用表格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抓住所要找到的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学会在大篇幅文字中提炼信息。
植物名称
形状
颜色
旅行的方式
第三环节找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它的旅行方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写旅行到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我是一粒极普通的种子,但是我极热爱生命。我的名字叫_______。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植物妈妈后,我要开始自己的旅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为载体,练习说话、片段非连续性文本写作。接着介绍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希望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身边的非连续性文本,并学会阅读这类文本。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对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
非连续性文本对语文教学中有重大的作用。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名,这些地名又与现代的地名不相同,我用这当时唐朝疆域地图讲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诗。从地名来理解杜甫归乡的急切心情。可以看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用图表、地图等对语文学习进行补充,从课内联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相符合。非连续性文本有纯文字的介绍性文字、图文结合的方式、纯图表的。它所体现的信息直观明了,易于传达。
1.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资讯的载体,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公交车站台示意图、地图等,它都是我们常用到的东西。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都是各种文学作品,如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诗歌、小说等都是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很少。这就需要教师多关注对非连续性文本在课堂中的应用,用非连续性文本把语文课课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3]做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也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如会阅读车票、看路标、看示意图、了解菜单等生活常识。
2.教会正确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方法。学会这些方法有利于他们进行大量阅读。不管是什么文本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让学生广阅读、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胡群芳 《浅析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