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利用教材、熏陶领悟,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让学生学会感恩、心怀感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享受着老人无条件的宠爱,俨然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形成自私的个性,一些孩子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懂得感激,对于教师的教育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于他人的帮助不懂得言谢, 总之,为他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对任何人的付出,他们都坦然接受,毫无感激之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始实施感恩教育已是刻不容缓。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利用教材、熏陶领悟,在引导唤醒中培养感恩情怀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这其中有诗歌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散文的构思美等等。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无不是作者“情”的喷涌结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引导孩子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脉搏,陶冶他们的心灵。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孩子及时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对文章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孩子的感恩情怀,萌发对人与周围环境的关注和关爱,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这样他们才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尽自己的努力来回报身边的人,回报社会。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在情感体验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在朗读中体验。例如,在学习古诗《游子吟》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领悟这首诗展示的母亲对孩子浓浓亲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站在母亲的角度猜想她在为自己孩子缝补衣服时候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再现古诗的意境,回顾母亲和游子之间的对话。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对语文教材情感内容的挖掘,由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孩子深刻认识自己父母出门在外打工的不易,从而激发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语言,透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和感受别人的爱。
(二)在想象中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形象”的感受,“情感”的激发,往往离不开想象。孩子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例如,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大自然的声音》,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声音,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抓住描写声音的内容朗读理解,然后由老师范读,孩子闭眼想象大自然的声音的不同变化,更深地体会声音的美,对大自然能创造出这样的美景而生出感慨和感动。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三)在反思体验中迸发。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在教学时,从文本入手,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
(四)在情感体验中渗透。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注重情感交流与分享,建立情感的课堂,“创设情景——充分感受——引导体验”,唤醒学生“感恩”的心。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基于儿童的思想特点,教师要避免使用指责的语气和态度,对于儿童求知积极性教师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知。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体悟小女孩的命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小女孩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相联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小女孩的遭遇,从而更好的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感激自己现有的生活,明白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感激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好好学习,回报父母。
(五)营造语文意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章作品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结合内容教师在网络上找到影片,带领学生观看影片的重点片段,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在观看完影片之后,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提问,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回答问题踊跃积极。沿着课文内容,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走进战斗英雄,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和学习英雄的爱国情感。
(六)和学生一道赏析感恩美文。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来阅读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试着帮助他们并理解那些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字,同时,注意收集有关亲情、感恩为主题的电影、电视,组织学生观看。慢慢地,让他们在名家名作中把握亲情的真正内涵,学会感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多方面的收获,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七)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孩子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活动内容,找到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八)书写感恩,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把感恩仅仅停留在嘴边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具体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因此,在课上要抓住这个机会,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恩别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孩子不忘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知道知恩图报的道理。每个学生通过活动,把亲身感受以“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为主题,写成真情故事,在班上交流。
(九)继续深化,付诸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语文只有和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组织演讲、征文比赛、学唱“感恩教育”歌曲,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总之,随着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得到的帮助太多了,需要感激的人和事也太多了,纷纷表示现在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恩情,报答老师的培育,报答所有关心自己的人,将来要积极为他人做好事,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建成,石云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24+135.
[2]徐秀君.浅析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