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常态,并且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上还有一些缺陷,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完全的发挥出作用,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介绍,并提出有效的应用策略,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从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世界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和方式之一,被誉为近十几年最成功的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需要针对新的教育理念做出相应的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本教育理念下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做出改变,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开展,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展现,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学習能力,养成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助力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小组,以小组成果为评价标准,共同交流促进,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活动。它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融入到集体当中;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自我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学生在小组中得到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得到了互补和借鉴,修正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另外,它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合作学习时小组分组不合理
在合作学习之前,科学合理的分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直接关系着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在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组员搭配不科学,不能实现优势互补等这类问题,我们必须尽快解决。
(二)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教师设置问题缺乏针对性,导致合作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教师只有将学习任务设置得有价值、有意义并且难易适中,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才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小组学习所设置的问题太过随意,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这样不仅不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还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
(三)没有进行反思与总结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其本身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主要的实施步骤包括合理分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展示评价、总结反思等。但是,一些指导教师往往忽略了最后的两个步骤,使得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之后,就只是对当时所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事后并不会分析与反思自己遗漏或失误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种缺乏反思总结的小组合作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分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争取做到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实现共赢。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与教学中的分层分组是有一定差别的。分层教学中的分组是将那些阅读理解能力相当的同学分到一组。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则需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同一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必须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分析,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师只有很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才能使得分组更加科学与合理;第二,教师要注重并且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能力相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公平性,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基于教材的情况下要设置一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放性的、创新性的问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当然,为了避免问题太过于随意或缺少针对性,教师需要设置一些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北冥有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一个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反复诵读课文,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这类问题虽然符合开放性以及创新性的要求,但它却并没有针对性。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这就达不到小组合作的效果。因此,这样的问题设置是不成功的。但如果将问题换成:“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深远的思想感情。”很明显,这样的问题就更加具有针对性,答案也比较开放。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也就意味着问题设置是十分成功的。
(三)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以及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这样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积极性才会更高。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合理进行分组。比如,教师可以将五六名同学分成一组,在每组里面都应该有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名同学要负责组织活动、记录小组讨论内容等工作,还要让组内每名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列夫·托尔斯泰野望》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六个人分成一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自己,可以介绍自己的特长,也可以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名著,也可以介绍自己的性格,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同学加深了解,然后在无形中就收获了友谊。教师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介绍自己,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四)教师和学生要进行总结反思
教师要做好小组学习后的评价与反思。在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最公平、公正的评价,要做到奖惩分明。例如,在《钱塘湖春行》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如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完整、哪个小组补充说明很好。这样更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和全面竞争。当然,在这种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其意識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及不足,并找出合理的、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根据学生的现状,课堂表露出来的问题和教师本身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及课堂效率等,不断地改进引导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总述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有效的策略。为了使这种方法使用得更加科学,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系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LPSY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