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吸收其中的优秀思想,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体会,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途径;有效方法
语文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作者优秀的精神世界,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塑造,使学生的内涵实现提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语文世界中的优秀内容,使学生的人格不断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一、树立正确观念,引导终身学习
语文教师的个人形象和素养对于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就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主动向教师学习,成为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的人。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学生共同进步,从而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影响,在日常会通过良好的仪表、谈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对于人内在气质的影响。我也会在教学期间与学生主动分享我与语文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主动从学习语文中吸收优秀的人文思想,推动学生在语文领域实现发展。我还号召学生与我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籍,让学生利用课间时间与我围绕这本书籍展开探讨,使自己与学生能够共同从文学作品中吸收营养,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投入到阅读和学习中。
二、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我国从古至今人文精神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内涵,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优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文化品味。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应深入对课文内容进行挖掘,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仅仅浮于表面,而是实现对其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
例如,在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透彻领悟,我在疏通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的中心论点进行思考,并且让学生理顺孟子的论证逻辑,对作者的政治思想进行感受。
在梳理文章结构的时候,学生认识到本文是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提出了很多论据,最后引出结论“施仁政”。在学生梳理文章之后,我对学生提出问题:孟子的观点仅仅能用在政治上吗?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不仅君主要对人民施行仁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与人为善,团结协作,这样当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人才愿意帮助我们,使我们更好地度过难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的精神内涵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用其中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人文素养实现了提升。
三、拓展学生视野,鼓励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了提升,足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了解课外丰富的语文世界,采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使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语文作品,实现自身眼界的拓展,也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会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会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我还会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文学作品。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童话,希望我能够为他推荐优秀的文化作品。我为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手绢上的花田》、《狐狸的窗户》、《北风遗忘的手绢》、《风和树的歌》《遥远的野玫瑰村》等童话作品,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选择自己喜爱的童话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应将自己喜爱的内容记录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从而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吸收,使其成为自己成长的养分。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看到了更加广阔的文学世界,能够实现眼界的拓展,也使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发展。
总之,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如果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沉淀极其深厚,那么他也能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替身和进步。中华文明储备了五千年,这五千年来有很多优异的文化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去构建自己的人文文化底蕴。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课本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都拥有一双察觉美的眼睛,去察觉语文世界的美好,补充自己的文化知识,沉淀自己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精彩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杨鲜.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60-61.
[2]王浩,龙超.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