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江海然
[导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张扬着鲜明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张扬着鲜明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教师,理应成为新课标的执行者、实践者、探索者。本文的出发点就是针对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发掘问题作点探讨:以重精神培育还阅读的本性;以阅读渴望的发掘,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通过阅读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唤醒;走进学生期待的视野来寻求阅读的途径和方法;由读导写是阅读的延伸,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文章的表达方法、寻找文章的精神。
         关键词: 精神培育;兴趣;问题意识;途径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生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于“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的实施,极力倡导语文全方位的价值功能,张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巧能力,并运用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后,才会在阅读的乐趣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语言积累,语言的运用,认知的能力,人文素养,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等。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精神培育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们就是要用优美的语言文字,使学生臻于完美,从语言文字中找到精神家园栖息的枝头。语文的内涵极为丰富,尤其当我们面对文辞优美、情真意切、意境纯美的文章时,我们的心田就像被温馨的春风抚摸着、绵绵的春雨滋润着。语文的魅力莫过于此,而我们就是要通过语文的阅读把这种体验带给学生,并随时通过阅读赠送他们阅读的欢乐和阅读的骄傲。在阅读教学《珍贵的教科书》时,让我们体会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阅读《天上偷来的火种》体会人们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愿望;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体会父亲、母亲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唤起了我们心中对父爱、母爱的体验,从而把父爱、母爱升华。
         二、激发阅读的渴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使其自然、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阅读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在从教经历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教四年级语文的工作经历。纵观全班同学的作文,只有几个学生的作文表达得通顺,但其他学生基本上都是内容空洞,词藻生硬,没有真情实意,或东拆西拼,任务式地完成作文了事。课下,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对学生仔细的观察,我发现那几个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都是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有了这发现之后,我决定在班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是学生发挥自主阅读的重要途径。在班上设立图书角,发动同学们踊跃捐书,并且在每周开设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课后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做好优美词句的摘录,与学生一起讨论阅读的心得体会,采取了“看故事、谈故事、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故事,去讲故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开展评选“阅读之星”“朗读之星”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阅读还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可以把书面符号变为有声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直接具体的感情,朗读者可以直接地毫无障碍地体味感悟。加速对作品的理解,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很好表现出来。


         三、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读书”应该成为小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我们也常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下,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提问不仅仅要有启发性,而且还应该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目标,要紧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去设疑问难——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激疑启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1.紧扣课题提出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样,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叩问课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与文体对话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去体会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等。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踏上一条学生自愿读书的康庄大道。如,在教学《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老师?他与“新怀疑主义”有什么样的联系,后来,“我”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自己探究、搜集相关信息,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解决提出的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静”、“清”、“绿”、“奇”、“险”、“秀”等词语中体会桂林山水为什么甲天下?又如在《爷爷的芦笛》一课中,可以抓住“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提出问题:“不沾点海水”指的是什么?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等等。
         四、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可解一时之困,授人以渔,可享用终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始终贯穿“授之于渔”的理念。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习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指出:“不论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指导,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感情,也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和方法。从读书中学会读书,从作文中学会作文。”因而,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证明了学生所真正需要的是获得寻求知识的方法。阅读教学在感受思想感情的同时,要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理解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方法。表达方法,是指作者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段,如叙述、比喻、夸张、渲染等。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由读导写,读写结合,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更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总之,阅读就是要学生“耳濡目染,不学以能;不朝三暮四,而持之以恒”。孩子不喜欢阅读,在我们教学当中是常遇到的事,大多数教师都在抱怨,认为孩子本来就不愿意读书我有什么办法。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在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恰当的引导非常重要,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再引导孩子去读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和掌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渗透,激励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方芳《论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感悟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