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韩娜
[导读]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国语言和汉字,提升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

         摘要: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国语言和汉字,提升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语感和思维,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开拓学生眼界,提升文化与审美品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等等,为教师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本文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背景;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在初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受到了师生们的重视,即便如此,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材内容或者教学活动与生活脱节,导致语文知识无用武之地;学科功利性目的凸显,师生更为看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彰显学科工具性特征,忽视人文性渗透;教学力量单一,无法发挥出教育的优势等等,这些问题促使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改善策略,如下所示: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加学生生活经历
         笔者发现有的语文教材内容或者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这就造成学生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尴尬局面,也是新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打破教材或者教学活动与生活之间的分裂,帮助学生走进生活,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与学生一起构建美好的生活。
         如,在学习《春》这一篇文章时,朗润的山、软绵绵的草、热闹的花朵、奔跑的孩子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笔者并未满足于文字给孩子们带来的冲击,而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公园、郊外验证作者的想法,亲自体会春的魅力。再如,学到《紫藤萝瀑布》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做足了课前准备工作:上网搜集文章写作背景,增设课外拓展活动;寻找附近的人家,获得允许,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购买紫藤萝的种子,在种植中感受藤萝花的生命力。学到《背影》这一篇文章时,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那就是悄悄观察父母的背影,目的是培育学生的感恩之情。课后作业发挥了应有的效果:同学们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意识到了父母渐渐老去;尽自己所能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上述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都与实际生活发生了亲密的联系,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历。
         二、改变教学理念,重视综合素养培育
         以成绩判断学生的能力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过去,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成为了课程教学新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剔除学科教学功利性,真正为学生着想,真心为学生提供服务。
         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内容时,笔者研读新课改教学纲要,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文章主线,跟随作者的回忆了解母亲勤劳的一生与高尚的人格并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母子真情。
         (二)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特点
         这些教学目标更为重视情感的渗透与技巧的学习,与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目标相契合。有了教学计划就要严格执行,为此笔者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活动:组织自读活动,了解文章内容;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探究文中母亲的人物特点和文章的主旨;解答课后问题,加强文本印象等,此外,笔者还组织了一场亲子活动,即邀请学生的母亲来学校,与孩子面对面表达彼此的爱。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如期完成了教学目标;提升了教师教学素养;培育了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值得教师们学习借鉴。再如,学到《老王》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顺序,没有从生字词讲起来,也没有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分析文意,更没有以解决课后练习题作为教学最终目标,而是组织了一场自读活动,让孩子们透过文字与作者展开对话,跟随作者的眼光了解故事情节,借助作者的笔触体会人间真情。

正是通过这场自读活动,同学们既感知到了人性的恶,也捕捉到了人性的善,体会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培育了综合素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改变了旧有的教学观念,剔除了语文学科过重的功利性,将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作为了教学新目标并围绕它制定了教学计划、组织了教学活动。
         三、渗透人文情怀,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更吸引学生的眼光,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趋同心理,愿意维护这一环境,这样的教学氛围渗透了人文情怀,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教师的爱戴,还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尊重,因此成为了笔者今后教学重点之一。
         如,在学习《猫》这一课内容时,教学活动一开始笔者就提出了几个问题:作者的家中有几只猫,他最喜欢哪一种猫?哪只猫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作者说道“永不养猫”,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题提出并没有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回应,由此笔者得知大家根本没有做预习工作。基于这一现实,笔者没有批评指责大家,反而预留出了十分钟的时间组织了一场自读活动。笔者的反应出乎大家的意料,也令大家心生愧疚,急忙阅读了起来。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陆续结束了阅读活动,等待着笔者的检验。见此情景,笔者逐一提出了问题,倾听着大家的回答。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即便是花费同样的时间,投入相同的精力,大家对文本的理解与信息接收能力也有不同:有的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回答这几个问题,且条理清晰,简明概要;有的学生则是支支吾吾,抓不住重点;还有的学生……同学们的表现没有消磨笔者对他们的爱,也没有得到笔者的批评,而是肯定了他们勤于思考,认真钻研的精神。之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了沟通,了解到问题的所在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细致的讲解,解答了大家的困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作为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途径之一并付诸实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值得教师们学习借鉴。
         四、发动家长力量,实现家校联合教学
         随着教学压力的加大和教学目标的改变,学校已经没有能力全权负责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心理,亟需其他教学力量的加入。而笔者认为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久,对学生影响作用大,如果能协助学校实施教学活动,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值得期待。
         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文言文时,教学目标之一是熟读并背诵全文。为了尽快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不仅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带领学生熟读、背诵文章内容,还布置了下课背诵任务并将作业内容上传到家长微信群中,希望得到家长们的监督,获得了家长的大力协助。再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自然知识十分感兴趣,早早预习了教材内容还主动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询问之下得知学生的家长经常带着孩子亲近自然,阅读自然相关的书籍,探究与自然有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对热爱自然的情怀。家长的行为令笔者进行了教学反思:如果家长们都能这样做,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促进学生发展,值得推广。在后来召开的家长会上,笔者当众表扬了这几名家长并号召其他家长向他们学习。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发动家长力量实施了家校联合教学,加强了对学生的监督,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环境。
         综上,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教学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探究了上述几条教学策略,以期能为教育教学事业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兴瑞.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87).
         [2]刘会芹.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4(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