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活出不同的样子    ——参加城郊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研讨活动随笔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陈红敏
[导读] 2019年4月29日,我有幸参加在换金小学举行的道真自治县城郊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研讨活动

         2019年4月29日,我有幸参加在换金小学举行的道真自治县城郊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研讨活动。听了张建卫等三位老师展示的观摩课,感受到了小班额课堂教学的魅力,聆听邓建国老师“小班额个性化教学”经验交流,让我享受了如沐春风的精神洗礼,特此记下点点滴滴的感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借鉴提升。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就是换金小学的邓建国老师,是我们玉溪镇的名师了,一个不当校长只做一线教师的人。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当一线老师更有意思。是的,做一线教师有意思,尤其他是一个爱专研教学的人。他是一个有心人,学生导学案一摞摞,呈现出学生每一天,每一节数学课的成长轨迹。教学反思一大本,记录着教学的成功失败和措施,还为每一个学生建了电子档案。档案里有学生个人信息,有师生的个性对话,有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教育故事、教育随笔和有案例诊断分析。他把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当乐趣,他享受研究带来的快乐。在闲聊中,他给我的感觉是格局大,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懂得的教育思想很多,他尝试的教学研究在背后都是有大教育家的理论做支撑的。都说一个人,心若静了,胸怀就远了,他的教学观已经跳出了功利的教育现实,不唯成绩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
         邓老师带的班级,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表现得特别活跃。课堂上,主动参与,大胆尝试,积极展示,踊跃交流、敢于质疑,还敢质疑老师呢!我觉得这就是邓老师师生平等“惯”出来的,这是他的导学式教学模式教出来的。
         邓建国老师令人钦佩,值得我学习,他的故事给我三点思考:
         一.做学者型的教师学研共赢。
         我们应当有教研相长的意识,达到教学和研究的双赢的目的。用研促教,教师通过从事科学研究来促进自己的教学。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速。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有利于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念,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一般都具有更高的研究能力,能更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能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研促学,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促进其深度学习和能力发展。南宋诗人陆游曾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开展研究型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解决问题、创新性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和导师,应该做“学者型教师”。可见,无论是从用研促教还是用研促学的维度思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者型教师无疑比纯粹的知识传授型教师更具优势。
         二、转换教师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在不断变革的教育中,身份和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在过去四十年里,教师的角色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教师角色由被动的技术员变成反思的实践者;到了90年代,教师角色转变为变革的知识分子;我们今天的教师,还要承担起道德行为者的责任,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我们要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用欣赏去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去树立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所有的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材。


         三.立足小班额现状一切个性化
         由于农民工子女跟父母一起大量外出,家长又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多将孩子转到城里的学校读书,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萎缩的现象,很多村小都出现了人数少于20人的小班额,我们玉溪镇就有六间学校,全校学生合起来还不足60人。今天我们研究小班额教学真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面对农村小学办学的严峻挑战,我们将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呢?
         1.师生空间个性化。就像幼儿园一样把办公桌由办公室搬入教室,师生相处一室,教与学两位一体。教师基本上全天在教室办公。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在形式上真正实现师生关系平等,彻底践行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2.座位摆放个性化。
         为了便于分组教学和学生操作、展示活动的实施,学生课桌可按学习小组分片儿摆放,形式相对稳定,打破死板的“秧田式”,这样的座位安排便于小组学习和讨论,这样的座位安排便于教师提高教学的实施能力、监控能力以及提高督导的力度和密度。当然,为了保护学生的眼睛,我们要轮换座位,但个人觉得还是要小组整体移动,这样才能起到长效的一帮一互助提升的作用,形成班级的竞争意识,将合作的集体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
         3.教师备课个性化。
         备课时要充分顾及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爱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家庭环境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兴趣浓厚,成绩稳定的;学习不用功,有潜力,成绩不稳定的;学习比较吃力,成绩不理想的,优、中、后进生三类学生做到案中有数。教学过程中还要分解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课后作业也要设计有坡度、有弹性的练习题。也就是,在小班额的备课上一定要做到有针对性。
         4.学生学习个性化
         我们应当建立互助合作型的学生学习小组,同时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组4人,相对稳定,公平竞争。组内异质,小组里的成员呈现阶梯式,好中后进学生合理搭配,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组间同质却不但保证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还为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激励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尽量少进行面向全体的满堂灌,要留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小组去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
         4.质量检测个性化
         由于学生人数少可以进行逐个面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运用口头的激励性评语,调动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做好自己的面批记录,用以查找教学中的得与失。
         抓好学习质量检测这一环节,借此找出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差距,及时进行巩固性或弥补性训练,避免“为考而教”、“为考而考”的考学弊端。在检测的频率上,我们要求每周至少进行1次小型检测,防止“消化不良者”远离分层目标和个体目标。在成绩上,学生几乎都是一百分,但这一百分的得法有所不同,有的一次就得,有的错题再答一次能得,有的或许要三到五次才能得到。其实能得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一次次反复练习掌握了知识,训练了能力,一百分只是诱发学生爱学习的动机而已。本人觉得不必公布学生成绩,也不必用成绩来给学生排序,老师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5.关爱学生个性化
         纵观现状,现在还在村小就读的学生,不是留守儿童,就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他们为“走不掉的一代”。这些孩子由于诸多因素能力和习惯差异挺大的。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客观认识、积极排解小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在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及时主动地给予其心理帮助。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了解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给予其精准关爱,才能使这些“走不掉”的孩子健康成长,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活出不同的样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