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阅读不应是游离于语文课堂之外的点缀,而是应当将其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进行对待。鉴于此,我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指导方法作以分析探讨,以期待能和各位一线教师共同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教学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的不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字词、背会了多少诗句,而是是否掌握了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方法,提升了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故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想继续保持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知识教学方法,发扬语文学科教学优势,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构建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体验性的语文阅读课堂
一、立足教学内容,确立情感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意指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学亦是如此。因此,为实现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并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进行多角度挖掘,进而确定作者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例如,《桂花雨》一文语言清丽、行文流畅,叙述了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其中,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所表达的情感是这课的教学重点。为实现这一情感教育目标,我先是让学生透过文字了解了桂花树的样子,并利用课件展示了桂花树与梅花树对比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桂花树笨笨的样子的可爱,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后,我抓住“浸”字,引导学生体会了桂花的香和甜,并通过表演摇桂花的情景,使学生感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样,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与局部感知,学生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母亲话里的含义,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也切身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二、注重课前导读,拓展学习视野
课前导读是教师开展具体的语文教学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对于加深学生对相应语文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部分教师对课前导读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需要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改进和优化课前导读的问题,有效的提升课前导读的效能,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辅导环节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压力的限制,教师在展开语文阅读教学之时无法预留大量的课堂实践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而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预习之时,遇到问题也无法得到教师及时专业的解答。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就大打折扣,课堂学习目标无法明确,影响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故要想在教学新形势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我们不妨从作为教学薄弱处的课前辅导环节入手,优化课前导读,打好教学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行为产生的动机和源泉,同时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基础动力和有效支撑。情境教学能够还原和创设生动的教学场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将阅读和写作相关的内容,以图片、动画或者短片等形式呈现、展示出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声情并茂,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程开始前,我通过互联网收集下载了一些有关圆明园资料与图片,上课后,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当学生面对我投影出来的图片时,学生纷纷对这些景象所吸引,这是一幅圆明园没有被毁前的图片,宛如博物馆,随后,我再为学生展示被毁后的圆明园,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学生开始有了情绪,趁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我引出本篇课文,让学生对本篇课文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阅读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但仍远远不足。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推动他们的语言运用,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永雪.浅谈小学语文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21):127-128.
[2]任桂娟.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