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在1963年学困生这一新名词出现,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现代教学的不断进步对于学困生这一名词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和定义。经过科学的验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学习困难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都要经历的学习过程,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是重视的知识传达的过程和考试成绩,不重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的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出现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思维等方面正常,但是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环境,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在同等年龄、智力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相对较低,学习问题较多的学生。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面对具有抽象性的数学科目时是很难学习理解,所以就会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会产生挫败感,降低了学习兴趣,打乱了学习节奏,逐步变成了学困生。随着现代化教学的不断进步,对于教育的主体和目的都有了的相应改变,高度关注了学困生这一群体,力求改变学困生学习状态,实现整体化学习进程。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一群体的成因和如何转化“学困生”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习兴趣低,导致学习速度变慢
小学生阶段,刚刚进入正规化系统化的学习环境,对于习惯玩耍和自由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约束,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相对较低的。尤其是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严谨性,逻辑缜密,教学内容刻板,大部分都是公式化的数学内容,更是无法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学习兴趣。但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没有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就是死学习、硬学习,逐渐变成被动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能不学就不学,实在要学那就假装学的敷衍式学习,从而导致学习速度变慢。
(二)学习思维跟不上教学进程,导致厌学心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当中,由于只重视知识的传达和考试的应对,出现了程序化教学的现象。教师进行流程化教学,也就是按照书本目录来进行教学,从而能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成长速度。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还没有完善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更没有学习基础,同时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相同,所以对于所学课程的学习进度和效果也都各不相同,那么就会出现个别同学学习思维跟不上教学内容,逐渐产生厌学心理,脱离数学学习环境。
(三)个体化差异,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思维智商、行为习惯都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同时小学生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心,无法掌握学习方法或使用不当,带有强烈的依赖心理等等现象。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提高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导致学困生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兴趣,每个人对于事物的兴趣是天生的,但是对于学习的兴趣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由于小学生阶段,还不习惯于课堂的学习环境,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不高,那么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解《巧手小工匠》的课程中,这是帮助学生认识多边形的一节课程,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平行哪些物体是平行四边形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用白纸来画出各种多边形进行裁剪,用这些图形来拼凑一些图案,也可以运用我们常用的七巧板,积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科目的乐趣。
(二)重视个体化差异,掌握学习进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维能力和性格习惯都开始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所以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出现了个体化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摒弃传统教学中统一化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例如在《大数知多少》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已知最大的数是多少?这些数字可以用于哪些方面?这些数字是如何书写的?等等,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掌握每个学生对于数字的理解和学习进度,然后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三)提高数学学习技能,树立树立自信心
小学时期的孩子,抗压能力较低,面对学习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如果实在逃避不了就会出现挫败感和厌学心理。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数学学习能力不强,导致了对数学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灵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技能,熟练掌握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快捷的物流运输》这一节课程的时候,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输工具?这些运输工具为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也可以举例提问,现在有十吨货物,要从北京运送到上海,最安全的运输方式是什么?最快的运输方式是什么?等等,在开发学生思考能力的时候,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结束语: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对于学困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师一定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通过对学生思维、心理、习惯、环境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建立学习意识和学习信心,逐步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敏敏.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育策略[J].科学咨询,2020,(15):99.
[2]赵涛.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2020,(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