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科技的产物也进入了课堂,比如现在的多媒体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讲授更多的知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讲授的知识并不是很多,教师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到更多课外的延伸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师授课的方式,教师讲课的压力也被大大的缓解。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可以优化课堂实践,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形象化。这种教学方式拥有以往传统课堂无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优化实践;形象知识;分担压力
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使课堂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要求教师需要课前准备,但是准备的内容和方式也很不相同。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只需要写写粗略的教学大纲即可,但是多媒体教学教师需要准备更多的内容。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技术和小学数学的有效融合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课堂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践还是比较少的,通常教师讲解完知识和例题后,就让学生自己课下练习去了。学生虽然可能对于所学的基础内容一知半解,但是通过做题,他们依然可以快速的掌握需要应用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就能对这种现象有所改善,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上了解更多与课堂有关的知识。小学数学课堂的时间还是很充裕的,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并实践。学生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可以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多多实践,优化了学生课堂的实践环节。
例如,在讲授“比例”的相关内容时,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比例鲜明的图片。学生在看了这些图片后,就对自己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很多新的理解。这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比例,并可以通过自己的量取得知某些事物的比例。教师不会像以前那样是直接给出比例,而是让学生自己在课件中通过观察得出比例,使原来由教师直接教授的东西变成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知识。课堂的理论从一些小小的点上由理论的讲授变成了实践的得出,实践环节有所加强。
二、知识更加形象
数学本就是一门强调理论的学科,很多知识可能都会比较抽象。小学数学虽然大部分的内容都会比较简单,但是依然有些学生无法理解的比较抽象的内容。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果无法进行形象的阐述,学生可能就容易听不懂,课堂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片或者声音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一些。
例如,在讲授“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时,我把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数据做成统计图,放映给学生观察。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就不难对于课本中所讲述的一些特点进行理解,甚至还能记住最主要的特点。这样在以后讲授其他统计图的时候,学生就能通过特点比较容易的选取到合适的方式。原本一些特点本来是数学中抽象的一些内容,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但是当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多了后,就能很形象的理解一些特点,教师也会教学抽象内容的时候变得比较容易。
三、分担教师压力
小学数学上的一些点虽然是基础,但是要准备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前如果不能有效的准备很多内容的话,学生可能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没有一个充分的把握。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无法理解的点有具体详尽的教学安排。而教师用多媒体备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仅可以用一些形象化的图片或者其他内容使学生明白,更可以在网络上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课件。虽然可能有些用心的教师会自主的选取更多有意义的图片,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制作的课件都是很容易的,教师本就应该接受过制作课件的相关学习。多媒体技术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效的分担教师的压力。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时候,我就通过借鉴网络上优秀教师的课件,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节内容的备课。如果像是以前传统的备课方式,我可能会绞尽脑汁的想象怎么把这些意义和性质讲解的更加通俗,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我用生活中的分数图片很容易就讲解清楚了这些内容。学生也会因为使用了多媒体的缘故,对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的充满了好奇,教学质量和进度也可以得到保证。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虽然不像其他课那么作用巨大,但是同样可以解决教师的很多问题,分担教师的很多压力。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在教师教学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广泛的将其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这种技术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时代的一种便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这种技术帮助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符合时代的潮流,还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更加不同的教学体验。教学不应该是只停留在教学课堂知识上,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全面培养。用新颖的方式培养新式人才,是社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颍.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11)
[2]王秀萍.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