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 甄杰兴
[导读] 目前,我国的小学环境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加强环境教育,

        摘要:目前,我国的小学环境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举措。为了推动环境教育健康、有效地进行,我们把“如何让环境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确定为研究目标,并做了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多方位提升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思考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生活习惯越来越重要。为了推动环境教育健康、有效地进行,我们把“如何让环境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确定为研究目标,并做了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多方位提升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
         一、环境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的实践
         (一)建立实施环境教育的管理机制
         首先,我们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督促全校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从组织形式上保证环境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次,学校根据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确立了环境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如:“ 环境教育实施细则”、“ 环境教育评价标准”等。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在环境中的体验、探究、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有效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适合学校环境教育的方法
         1.学科渗透法。环境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孤立的,它涉及到各学科领域。如何发挥学科作用,渗透环境教育呢?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制定全校性的环境教育渗透实施计划,明确各科在不同年级的环境教育要点;二是相关学科和相邻年级的教师合作实现各年级学科教学的衔接,组织开展各年级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三是学科评价注重环境教育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2.节日教育法。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世界环保组织和各国政府确定了许多环保节日。为充分发挥环保节日的教育作用,通过开展“3.12”植树节、“ 4.23”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系列教育活动,把环境知识融入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求知中明理。
         3.专题讲座法。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展知识面,学校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环境教育专题讲座。如由任课教师承担的“ 学科知识和校园绿色环保” 专题讲座;由社区领导承担的“ 污染防治和社区生态保护”专题讲座;由市区环保局专家承担的“ 环保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等。通过这一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意识。
         4.参与实践法。环境教育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对此,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1)让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如学习了《 只有一个地球》后,老师结合人文环境教育,与自然课中有关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收集资料,走访专家,上网查询,认识到废旧电池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收集废旧电池,处理废旧电池。(2)让学生参与“ 绿色校园”的创建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植树、种花、种草,治理校园环境卫生,创设校园文化氛围。(3)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坚持利用每月一次的实践活动日,组织学生到农村、到社区,调查地膜、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造成的环境影响,水资源的贫乏与污染等问题,了情况。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研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4)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春游、夏令营、秋游等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四季变化,观察鸟类迁徙和植物落叶等自然现象。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用眼睛去观察,用内心去感受,使心灵得到净化、品德得到陶冶,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二、对实施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重在参与,体现全体性
         素质教育的特点体现在“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环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所以,学校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活动,充分体现教育活动的全体性、趣味性,组织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教育环境。
         (二)教师参与,体现表率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兴趣爱好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环境教育的实践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获得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要带头参加校内外的环境教育活动,搜集有关环境信息,就身边的环境治理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了教师参与,学生深受鼓舞,参与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都想和老师一起去活动。这样便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了对环境保护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养成自觉的、主动的参与习惯。
         (三)家庭参与,体现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孩子。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健全家长联系制度,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好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为此,学校可设计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环保活动,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坚持节约用水,购买绿色产品 ,如环保电池 、无氟冰箱 、环保洗涤剂等。
         (四)社区参与,体现教育活动的延续性
         社区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犹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步前进,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因此,社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结合本地实际和青少年兴趣特点,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氛围,正确引导青少年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环保行为。同时,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学习、实践的场所,组织青少年开展一些适合年龄特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环保活动,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三、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利用身边的资源对小学生进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教育理念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李祥.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分析[J].东西南北.2019年12期
         2.甄月玲.小学科学课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J].陕西教育,200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