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微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许丽霞
[导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读整本的书。”统编教材更是将整本书的阅读纳入了新的视野,总主编温儒敏老师指出,语文教材就是专制老师和学生不读书或读书少这个毛病的。为此我实施以下微策略,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一、微推荐,吸引学生的兴趣。
         现如今展示在学生面前的课外阅读书目,五花八门,如何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我结合自己平时阅读的一些儿童文学以及媒体的推介书目,将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目,推荐给学生,同时以最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最大的阅读欲望。二年级下学期时,我在班里以朗读的方式推荐《大林和小林》听老师朗读的同时,学生用彩色的卡纸,跟随老师记录每一章的目录如“出门遇险”“国王的法律”“拍卖”……我认真地把书的内容读给学生听,等我读完一章后,就让学生结合这一章的内容,写个歇后语,即写出破折号后的事情的结局,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地听,于是有的学生写下了“出门遇险——怪事连连”“国王的法律——不合理”“拍卖——小玲真不值钱”“足刑——残暴”在听读的同时,还记录了皮皮、平平等人物的特点,学生听得趣味盎然,记得各有道理,接下来他们就有了自己阅读的兴趣。
         再比如三年级上学期推荐阅读《真正的贼》这本书,是在课堂上通过展示书中图片与朗读相结合,学生听得很有兴趣:加文是一只忠诚的鹅,他正直诚实。被国王选中担任皇家宝库的卫士长,一天国王金库里的东西丢了,国王怀疑是加文干的,那么它是真正的贼吗?……老师准备下一次读书课,接着给大家朗读。而一些孩子阅读的欲望极强,根本等不到老师下节课朗读,第二天到校后便神秘兮兮的告诉老师,她昨天买了这本书,已经读完了。阅读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调起了学生阅读的胃口。这,也正是老师的目的所在。
二、微阅读,多种方式展开阅读。
         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不少于145万字那么阅读整本书就是必然的选择,而整本书阅读所用的时间长,那么如何利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方面有所收获?
         1.用课堂的有效时间进行阅读。
         教师大方的提供课堂时间和学生一起上好读书课,用陪伴来再来做学生的榜样。老师和学生共同读书,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会从封面目录等等方面猜图,跳读,选读。例如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一起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兴趣非常高,在读完一节后师生互相交流,说出感受,用自己的生活和小豆豆的生活做比较,用自己的学校和小豆豆的巴学园做比较,学生们趣味盎然的说出了其中的不同,还提出了自己对学校生活方面的意见,读书的目的在于联系生活,在这里达到了。
         2.利用课余的固定时间进行阅读。
         提倡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茶余饭后时间进行阅读,每天读书半个小时。将自己喜欢的整本书中的情节讲给家长或者是在第二天讲给同桌,或者是朗读在微信里,或者是读这一部分内容,提出十个问题与下一个要读这本书的同学进行交流。用这些方式促进学生阅读,使学生坚持读书。例如,在上网课期间,我们学习了《刷子李》这一课后,推荐阅读《俗世奇人》,学生每天读两三个人物故事,了解其中的俗世奇人,而且把内容都在微信里,和更多的同学得以交流,了解其中的人物,激发阅读兴趣。
三、微记录,边阅读边收获。
         语文教学应注重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没有语言积累做基础,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提高,语言的运用也达不到要求。那么我们在学生的日常阅读中要注重积累,实现微积累,把积累简化日化,增强学生积累的实效性。
   学生设置阅读积累本,让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积累。阅读是一个即时的过程,如果让学生一个礼拜写一次读书记录,那么嗯很多同学把以前读过的内容已经忘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实现不了积累的目的,如果我们当时找到阅读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家庭作业中及时的积累,一个好词,一段好句,然后简单的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样积累的篇幅短小,有实效,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孩子在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做如下积累:                            
                                    3月23日
         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的第1页~第22页,主要讲了(东北边陲小镇的生活,呼兰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卑琐平凡的生活。)给我的感受是(呼兰河小镇在作者的描写下是那么的接地起,是那么的平凡,让人感觉那么亲切。)
                             3月24日
          今天我读了呼兰河转的第22页~第46页,主要讲了(呼兰河小镇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八娘娘庙会这些不无蒙昧的习俗,揭示了呼兰河人的精神“盛举”)给我的感受是(通过描写热闹的场面表现了一种病态心理。对于这种以鬼神名义兴起的人间盛世,呼兰河人乐此不疲,同时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呼兰河人的愚昧,封建迷信的精神状态。)
                            3月25日
         今天我读了《呼兰河转》的第46页~72页,主要讲了(作者萧红的童年生活,以及她慈祥到祖父,表达了她对故乡、童年美好的回忆)给我的感受是(作者的祖父给予她浓厚的爱,她一直生活在温馨、自由、暖融融的环境下,刚好与上片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体现了作者一家人从不处于迷信的状态。)
         2巧用批注,让学生的思考随时发生。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人随时将自己的感受写到便利,贴在书上。也可以将读书中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回到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人随时提出问题,有是简单的基础性的问题,有思考性的问题,其他组合的成员进行相应的解答,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整本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度的理解。
         四、微交流,构建语言共同体。
         1.上好阅读课,实现师生共享。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是我们师生共同交流一本书的时间,整个班级都都曾经在浓浓的交流氛围之中,阅读之后,聊精彩的片段,聊书中的人物,聊自己的感悟,聊作品的语言,聊写作的方法......提前是教师必须读这本书,教师的加入让学生异常欣喜,原来老师对这本书也是如此感兴趣,这样的交流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老师站在大人的角度理解这本书,让师生的体验得到互相碰撞。
         2.定好主题,伙伴共同分享。
         每个周六的晚上,是我们的伙伴在微信群里互相分享读书的时间。为了达到有目的的交流,每周都会有固定的主题,由班级中读书优秀的同学发起话题,其他同学进行语音分享。比如,最近我们共同读了《草房子》这本书,学生就发起了“书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你想和哪位同学交朋友?为什么?”这样的话题,大家畅所欲言,除了谈到人物的品质以外,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大背景,谈到各种社会问题,家庭教育问题,还有成长问题,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深刻。再如我们读了《女生贾梅全传》这本书后,同学们会交流“你觉得班里面谁像贾梅,谁像贾里呢?”这样的交流,让书中的人物已经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了。
         五、微写作,调动学生的写作情趣。
         阅读整本书,除了在一些时候写读后感,其他一些时候还给书中的主人公设计名片,归纳人物的特点,绘制思维导图,写出人物关系图等方式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还有续写仿写等方式,这样新颖短小的写作任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如何阅读整本书?教师把握的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的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精采的内容逐步深入的再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帮助学生走进阅读,体会字词的精妙之处。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微视野”,把更多的阅读方式贯穿于学生阅读的始终,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表里结合,让阅读深度进行,扎实进行,让整本书阅读在学生的阅读生涯中演义出“微景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