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哥儿”带着“闰土”逛鲁镇,如何? ---在《故乡》教学中拓展语文视野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牛存青
[导读]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最伟大的财富,是年轻人头脑中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最伟大的财富,是年轻人头脑中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开发教材资源,践行“大语文教学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寻找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当是语文人的责任和职业使命。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关于捕鸟、贝壳、獾猪、刺猬、猹的稀罕事,“迅哥儿”感慨:“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儿童天性使然。礼尚往来,“迅哥儿”定会倾心陪同“闰土”逛鲁镇的角角落落。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兴趣,对写作手法有所思考,课堂上便有了如下问答----
         问题一:迅哥儿领着闰土会去吃鲁镇的什么小吃呢? 
                   (教室里,少有的安静。)
         师:可以调动阅读经验、旅游经历。
         生男1:他们首先会去吃茴香豆。
(侧身做个鬼脸,有抢得先机的骄傲。“你咋知道的?”瞬间就有人抢白。七嘴八舌,可热闹了。“小说《孔乙己》中提到过”,“我们到乌镇旅游也吃过”,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生男2:他们会去喝杨二嫂卖的豆腐脑(抢答的欲望燃爆,成就感满满)。
                          我是从小说后半部分的情节知道的(语速迅疾,生怕别人抢了先机)。
生女1:去吃臭豆腐,那也是我的最爱。
(看见有男生回头撇嘴,便开始了“还击”。)
我知道闰土可能吃过,但鲁镇的色香味肯定和海边的不一样。
(似乎为女生争了光,嘴角上扬有旗开得胜的喜悦。)
生女2:(像受了鼓舞,蹭一下站起来!)
醉鸡、醉鱼,《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过,有钱人家才吃得起,闰土肯定没吃过,迅哥儿一定会犒劳闰土的!
                           (是穿越时空吗?大家笑,她也笑,然后都有了会意和意会。)
         生男3:(哪能容男女生打成平手,教室的消停就被打破。一男生快人快语---)
去看街头艺人用糖稀做糖人孙悟空。
(啊?看?不少同学质疑,又赶快改口)
对对,去吃糖稀做的糖人孙悟空。
         (女生的小手举得像小树林,如此局面,教师赶快叫停换话题。)
  问题二:迅哥儿领着闰土会去看什么?
  生女3:去看土地庙,小说《阿Q正传》曾有土地庙的描写和情节。


(得到了经验真传,一股脑连出处也说了出来。“电影里也有。”有人补充。)
  生男4:(省却举手,直接起立)去照相馆看别人照相,那时西方的洋玩意已传入江南小镇,但还是稀奇新鲜的玩意。
  生女4:照相还让人围观,让人看?
  生男5:围观也是一种广告呀!
(有穿越了,那是国人的眼中有“广告”一词吗?咂摸咂摸,大家还是默许了这种说法。)
  生女5:去参观把洋号和扬琴放在一起出售的乐坊。
生女6:去看戏园子的戏台,嗯,还会去中药铺子……
            (有人补充,对!《父亲的病》我读过。)
  生男6:去参观禁烟馆,摸摸长烟管。
生男7:去参观三味书屋……
                  (渐入佳境,见好就收。教师顺势转移话题。)
  问题三:迅哥儿领着闰土会去玩什么?
  生女7、生男8:(异口同声)照哈哈镜.
(小众插话:又是洋玩意。)
  生男9:穿戏服,装扮相。
  生女8:踩高跷,玩皮影,进黑房子看无声电影,吃冰棒……
                  (可谓女生代言人。那边男生意犹未尽,怎奈老师已做出暂停手势。)
师小结:以上同学阅读涉猎面广,表现出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发言凸显了地域特点,令人欣喜的是没有忘记时代背景,联想、想象能力丰富。
问题四:上面提到的吃、看、玩的内容精彩纷呈,是生活组成部分,一定会发生的,作者妙笔生花,定会情趣横生。那作者为什么不写“迅哥儿带着闰土逛鲁镇”的内容?
          (学生面面相觑,觉着这一问题似乎不简单,左邻右舍窃窃私语,几分钟后,才有人跃跃欲试。“腊月天太冷,,不便出门”“父亲管闰土太严”“怕外人说三道四”等等说法,被大家的眼神和嘴唇一一否决。)
生男10:(语速很快,慢半拍答案就会飞走似地)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因为当时是“忙月”,没有时间去干这些事情。
         (显然是自己的理解,假以小组之名,大家纷纷表达不满。)
生女9:纯属个人意见,迅哥儿不敢表达对闰土的“厚待”,怕家人数落自己坏了纲常和规矩。
(这答案,也对吧!。那少年儿童的纯真呢?不少人嘟囔着难以评判。难得的沉静出现了,思维漫溯着,掘进着----)
师:文章的详略由什么决定?
         (灵光一现,学生纷纷交头接耳,求助对方鉴定答案。沉默之后,惊雷爆发。)
生全体:由主人公和主题决定。(如释重负般,又仿佛洞见了写作真传。)
师:大家的体会可喜可贺,这就是写作之法,这就是文章之方。当机立断,有时甚至要忍痛割爱。
          课文只是阅读教学的例子,在例子教学中实践语文教学的使命,课外阅读的欲望就会被唤起,拓展阅读的理想就可能实现,写作的文法章法就有可能在生动的潜移默化中习得。
          向“藕花深处”漫溯,预见别样的风景,便能遇见语文的真性情,洞见久违的学科率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