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音色与触键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 王子
[导读] 钢琴艺术是伟大的,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的今天

         摘要:钢琴艺术是伟大的,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的今天,钢琴艺术仍然如此辉煌,并有着“乐器之王”的称号。学习钢琴的人也与日俱增,在钢琴学习及演奏的过程中,大家的目光往往只停留在技巧的锤炼上,追求速度、力度、音乐表现力等等,自己弹奏出来的音响效果却无法顾及。然而音乐被大家称作为“声音的艺术”。它是一种以流动的、有组织的声音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因此,创造出美丽的声音才是我们在演奏过程中最应该做到的。用心去聆听每一个音符、体味每一次触键、让情感灌注整个乐章,一起关注、体会钢琴演奏中的音色美,演绎出动人旋律。
         关键词:钢琴演奏;钢琴音色;触键;技术;情感


1.前言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自己表达的方式,文学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绘画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构图、色彩等造型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舞蹈是应用一系列富有节奏性、韵律感和造型美的动作流程来抒发思想感情;音乐,被称之为“声音的艺术”,它是以流动的、有组织的声 音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钢琴,被世人称之为“乐器之王”。因为它有着宽广的音域、宏大的音量,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或钢或柔、或急或缓均可恰到好处。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模拟一个交响乐队的效果。
         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钢琴学习之中,掀起了一股“钢琴热”。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追求开始了钢琴的学习。钢琴开始普及了,我们走在哪里都可以听到不同的钢琴演奏者弹奏不同的乐曲。笔者经常在琴行、或西餐厅听到一些小孩子弹奏钢琴练习曲或是钢琴师演奏情调、流行钢琴曲,有的时候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好听。即使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表情符号都是正确的。“不好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是“音色”。
         音色是钢琴打动人心的要素,迷人的音色能为钢琴作品添加额外的魅力。
         很多钢琴学生在弹奏钢琴时,往往把重点放在指法、速度、音乐表现力、背谱及技术等问题的解决中,自己弹奏出来的音响效果却无法顾及。而我们演奏乐曲,最终目的是要给听众带来听觉美感。鉴于此,笔者决定抓住“音色美”这一核心词语,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艺术实践该课题进行研究。意在引起人们对此方面内容的重视,更加关注钢琴演奏中的音色美,演绎出动人的声音.
2. 简述钢琴的特点及其音色
         钢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西方已经有三百年历史的钢琴,传入我们中国,也有百年了。钢琴艺术之所以能历经百年沧桑,又在当今如此辉煌并有着“乐器之王”的美称,是由于以下的几个特点,也可以被称作是优势。
         首先,它有着宽广的音域,从大字二组的A到小字五组的c,包含七个半八度音域,八十八个黑白键囊括了音乐中所使用的全部最低音至最高音,这是其他乐器不可比拟一个最大的优势。
         钢琴在被克里斯托弗里(Bartolommeo Cristofori)发明出来时,被取名为Piano e forte,即“弱和强”。钢琴的取名则充分体现出钢琴又一特点——力度的多层次。从ppp到fff,钢琴演奏者能在这件乐器上自如地弹奏不同的力度,根据演奏者或钢琴作品的具体情况,力度的层次对比甚至还可以再大些。
         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钢琴演奏一般使用大谱表,上下两行同时进行,分别使用高音和低音谱号(中音谱号较少使用)。有的时候为了声部更好地进行,两行的大谱表被扩展到三行同时进行的大谱表也在钢琴演奏中经常出现。(例如: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三首之3)这种大谱表大概也只有在钢琴的演奏中才能见到了。
         钢琴音乐的写作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调音乐、复调音乐及和声结构式的多声部音乐等等。由于钢琴使用十二平均率,也使得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作品时在转调及和声方面获得极大的自由。这件和声丰富的乐器在通过演奏者的完美操纵下,使最初单旋律线条的音乐变成多线条的,平面的变成立体的。这是其他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2.2 钢琴的音色
         何谓音色?从物理的角度来看,音色(musical quality),指音的感觉特性。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音色(tone-colour)是指乐器或嗓音的音质,指音的色彩和特征。各种乐器都有着各自特殊的音色,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乐器音色也都会不一样,同时乐器共鸣箱的大小、产生泛音的多少也都会使音色产生差异。
         音色是表现音乐内容的手段之一,是钢琴描绘情境、渲染气氛、体现韵味、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不同的音色会使听者产生不同的联想。
         钢琴的音色是极其丰富的,用文字形容,钢琴的音色可以分为明、暗、钢、柔、沉、飘、浓、淡、厚、薄、深、浅等等。因个人感觉而异。如果再加上被称为“钢琴的灵魂”的踏板,音色的变化会则更多样。
3. 结合实践谈怎样演奏好钢琴音色
3.1 好声音要靠听
         想要在钢琴演奏中获得“好听的”声音,首先要学会“听”,要懂得鉴别声音的好坏与优劣,从而进行协调。
         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毫无疑问,对于所有的音乐参与来说,关键的是听觉感觉,任何与此相反的论点都是一派胡言。”[1]这就更加强调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因此,我们要学会的钢琴演奏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指尖技术,也不能仅仅是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要认真地聆听乐曲中的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个音符。养成“听”的好习惯。
         当手指触键、小槌敲击弦发出声响时,我们要去听这个声音有没有充分地发出来,是否产生很好的共鸣;第一个音发出来以后,手指保持在键盘上站立,这时耳朵仍然要保持聆听状态,听声音的延长和持续。要学会判断什么样的音色是好听的,什么样的音色是不好听的。学会判断音色的优劣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对音乐有感觉、有天分的人可能一下子就能判断出好与坏,不能一瞬间感受音色优劣的,经过教师的指点后也能够分辨。音乐感觉稍欠缺的人要怎么办呢?还是“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质资源也是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在音像店里、因特网上买到、或者下载到成千上万首的钢琴曲目,如果有条件能经常去听上几场音乐会,那就更好不过了。要注意的事,我们在听大师们演奏时,不仅要听他们具体是对音乐如何处理的,更重要的是牢记且研究他们的声音。当我们学会听一个个单音了以后,下一步就应该从短小的乐曲着手,听音与音之间的联系与倾向,听每组音的音色是否平衡、均匀。接下来就是处理有连线的两个音,要听两个音是否连了起来,钢琴谱上一个又一个连线的乐句,就相当于我们说话时需要喘气,因此,弹奏乐句时我们要结合句头、句中及句尾中的语气、强弱去听乐句的进行。通过这一系列的“听”,好的声音已经逐渐在我们脑海中树立起一个标准了,心中有了这个标尺,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弹奏出来的声音,逐渐向好的声音靠近,完善自己的音色。
3.2 触键影响音色
         钢琴是一件复杂的乐器,我这里所说的复杂,指的是钢琴发音的过程。
         年少的时候弹钢琴,只明白手指触动琴键钢琴就发出声响,却不知这个过程是怎样的,直到一位调琴师的到来,打开钢琴的面板,看着密密麻麻内部结构惊呆了,再试着弹下一个音——键盘传动着小槌,使槌击弦发音的。钢琴的难点也体现在这里:发音的间接性。它不如弦乐来得直接,手指施放出的力量需要几个环节来传送才能最终发音。

小槌富有弹性地击向琴弦,然后立刻自然弹回,在琴弦上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之一秒,而恰恰就是这短短的几十分之一秒却是最关键的,小槌与琴弦接触这一瞬间的状态就决定了音色的差别,而这种种的差别则是由指尖与琴键接触的状态所决定的,即“触键”。钢琴演奏的音质优劣、变化多寡及音色明暗,都因触键而起。音色与触键之间的密切关系犹如唇与齿,两者相互依赖。
         如何运用正确的触键方法,来获得优美而动听的音色,这是所有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的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经过本科钢琴专业四年的学习经历和艺术实践经验来归结一下自己对手指触键点位置的一点见解。
         我认为手指尖的触键部分应该有“点”和“面”之分。触键的“点”是指处于手指尖中心部位的指尖骨;触键的“面”则为指尖骨稍下方的肉垫。我们的五个手指每个手指都有触键点和触键面之分,但分布位置不太相同。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触键的“点”和“面”都是在手指尖肉垫中心的点与周围上,而拇指则在第一指关节的外侧触键,拇指的触键“点”在手指甲面外侧与第一节指关节外侧面的一个点上,“面”则是这一点向指尖延伸接触键盘的部分。
         在实际演奏者中,为了追求乐曲的风格特征所需要的音响效果,我们常常在“点”与“面”间采用不同的触键方式。
         比如,李斯特(F·Liszt,1811-1886)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有一段连续的、快速的八度弹奏,大家都很熟悉.                                                           
         李斯特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的音调节奏和结构特点具有匈牙利民族特点,有着华丽的技巧、热情奔放的感情表达及宏伟的气势。演奏这一段时,为了使旋律流畅、清新,增强音的颗粒性,就必须缩小指尖触键的面积,运用“点”来触键,使手指的力量聚于拇指指尖外侧的一个点上,保持其坚挺、有弹性,手腕悬空略高于手掌,手掌应向内收拢,手臂、手腕、手掌合力,通过一、五指指关节迅速传送到这两个手指的指尖上,触键速度应迅速、轻快,还要放松,再利用肘、腕关节的颤动和指尖的反弹作用就可以达到清晰、快速的目的,另外,手腕还要根据旋律的走向适当调整方向,使力量能够平稳且均匀地传送,保持音的顺畅。
         再如,演奏肖邦(F·Chopin,1810-1849)夜曲Op.9 No.2时,如果我们按照平时弹奏练习曲的触键方式去演奏,则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作品的风格。肖邦是浪漫的,他的夜曲也是宁静的、优雅的,充满梦幻般的气氛,在演奏这一段旋律时的触键感觉要朦胧、柔和,不能像弹奏上面的《狂想曲》那样手掌内扣、坚挺,这时候需要手掌微微张开,运用大面积的触键部位揉到琴键上去,手指由面向指尖的点边揉边向键底压下去。                                                            
         由以上可以看出, 手指触键的面积极大程度影响了音色:手指触键的面积越集中,所演奏出来的引进就越富有颗粒性,手指触键的面积越大,所弹奏出来的音则越柔和。因此,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学会尝试不同的触键方式,以表现出作品不同的韵味。
3.3 技巧与情感的灌注
         在追求音色、创造好声音的路途中,我们不能忘记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技巧”。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一手扎实的基本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脱离了这一点,一切都无法实施,假设一个钢琴水平只在《车尔尼599》的人,我们拿出上面提到过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让他来弹奏,不要说音色了,或许顺都顺不下来。所以没有好的基本功作为前提,更高的追求也无法得以实现。“所有手指技巧都是在千万次同一动作的练习中培养出的肌肉习惯而获得的。”因此,基本功的训练不能停止,只有依靠技巧才能够更好地驾驭键盘、创造出与自己内心相符合的音乐形象。
         但在钢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欣赏过一曲超高技巧的演奏后,在称赞其手指技巧之余,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少点什么”。少什么呢?情感。情感有的时候可以看作是乐曲的灵魂。任何事物若是没有了灵魂,也就不能被称之为生命。在演奏中把丰富的情感汇入乐曲当中,做到情感与技术相结合,赋予音乐灵魂,让音乐生动起来,才能够打动人心。不然,演奏出来的曲子则味同嚼蜡,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力。而此时的演奏者,也只能被称为“弹钢琴的机器”。因此,处理好情感与技巧的关系,也是我们在追求好音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完成且仔细领悟的一个重要功课。
3.4 自身修养的提高
         要演奏出动听的钢琴音色,不仅要掌握好演奏技术,还需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理解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使钢琴声音真正的好听。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着人,钢琴艺术博大精深,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首钢琴作品中都蕴含着作曲家对生命的感悟与态度,因此,当我们在演奏一首钢琴作品时,要去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哪类风格、属于哪个乐派,甚至作曲者在作曲时的心情等等,充分理解作品,才能站在作曲家的角度上更深刻地演绎作品本身。众所周知,肖邦的钢琴作品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但如果我们在演奏他的钢琴作品之前没有对肖邦本人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不会知道他所处的时代和背景,感受不到肖邦那种爱国主义的生命体验,感触不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我们也就无法进入肖邦钢琴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有句话叫“见字如面”。即看到字,就如同见到了本人。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一个人,音乐也一样,演奏者演绎出来东西,也正是演奏者本人思想感情的表现,音乐声音的艺术,我们想让琴声震撼听众的心灵、打动听众的灵魂,自然就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内涵的人,那么我们的琴声也也在不知不觉中蕴含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们的心灵。
4.结语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钢琴演奏者用心去聆听音乐,让心带动手指,手指触动琴键,把情感灌注到乐曲中,再用技巧来控制感情,把钢琴的音色发挥到及至,创造出更好的声音.
注释:[1]《智能的结构》H.加登纳 著 兰金仁 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9月版

参考文献
1 赵晓生 著,[M],《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年7月,ISBN 7-5062-4062-9
2 【德】H·里曼 著;缪天瑞,冯长春 译,[M],《音乐美学要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ISBN 7-80667-687-2
3  张式谷,潘一飞 编著,[M],《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2月,ISBN 7-103-02970-9
4 杨易禾 著,[M],《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ISBN 7-5396-2254-7
5 杨和平 关韶华 主编,[C],《音乐理论与教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ISBN 7-80692-088-9
6 沈旋 谷文娴 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年5月,ISBN 7-80553-76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