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小学数学学习教材中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阅读材料,它是承载信息的媒体不从左到右直线性连续呈现、而多维分布性呈现的文本,并且区别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通过数学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实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与措施等。
【关键词】 非连续文本 阅读 解决问题
一、什么是非连续文本?
非连续文本是由图解文字、数据表格、图标和曲线图、广告、小视频、清单、使用说明书、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阅读材料。
数学学科涉及到的材料对象亦可依此分类。一些不涉及图表的文字材料属于连续文本,其他涉及图表(包括单纯图表以及兼有图表和文字这两种形式) 的阅读材料属于非连续性文本。但是数学学科与语文不同,数学学科中大量存在的不是连续文本阅读,而是非连续文,这是由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二、关注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质
我认为关注数学中的非连续文本的着眼点与语文学科不同,并不仅仅是阅读,其实质是通过数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解决由非连续文本构成的情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我认为学生解决非连续性情境问题的主要过程包括:理解信息、明确任务目标,筛选有效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利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等。
1.理解信息、明确任务目标,进行语言转换,理解非连续性文本情境表达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情境不是以句子作为组成单位,而是由表单等构成的文本,其中包括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通常以表格、图形和地图等多种方式呈现信息,因而需要学生正确理解非连续性文本情境表达的信息,进行语言转换,并能正确的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要确定任务目标。就像本节课,揭示项目情境后,教师先带领学生理解情境中的关键信息,如“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25mg,每日两次”、“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0.8ml,每日两次”是什么意思,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说明他该怎样服药”都需要说明什么。在学生正确理解相关信息后,才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
2.筛选有效信息
筛选有效信息,即将非连续性文本中蕴含的各种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等。非连续性文本所表达的信息通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隐含在图表之中,需要阅读者的二次提取、加工。也就是分析所求,根据所求确定已知和未知,并寻求已知与所求之间的逻辑联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甄别和保留哪些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初步整理,同时剔除无关信息,排除干扰,避免误导,完成信息的有效处理。本节课当中,在明确需要求出如何指导体重20千克的孩字用药之后,就可以排除与成人用药的有关信息。
3.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在明确已知、未知之后,通过分析、归纳、综合等过程,获得这些信息所要表达的内在真实意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此环节结束后,学生在头脑中基本形成“孩子体重×每日每千克体重用要领=每日用药量,每日用药量÷药品规格=每日用药数量,每日用药数量÷每日用药次数=每日每次用药数量”的思路、方法。
4.利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技能,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三、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解决非连续性情境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解决非连续性情景问题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1.不能准确理解非连续性情境表达的信息,这一方面受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学生经历、经验、学识的限制。
2.学生不能通过分析、归纳、综合等过程,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3.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列式、计算等方面出现错误。
(二)提高学生解决非连续性情境问题能力的方法
1.让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识。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
当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我们可以通过利用非连续性文本。例如:我们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通过。
(1)学生玩游戏
游戏要求:老师喊“一、二、三开始” 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做实验并填直观图
小组合作实验登记表
方法 物体 4枝铅笔、3个笔筒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4.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 总而言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阅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