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而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促使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真学好英语知识,老师需要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长远的英语学习目标,结合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任务,努力学好英语基础知识,争取全面提高英语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和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严格按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英语,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英语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英语学习,不要过于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老师也不能够仅仅关注学生英语教材知识的学习。老师要在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从小塑造英语的思维,让学生倾向于用英语来考虑问题,老师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不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停留在小学英语课本之中。
一、提醒学生晨读,提升学生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英语晨读的重要性,英语晨读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学生要懂得英语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老师要让学生懂得英语晨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英语思维,它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老师提醒学生在晨读中一定要大声的朗读和背诵英文。
例如,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要懂得珍惜和利用早晨的学习时间,早晨是学生认真学习英语的重要时段,在晨读中学生一定要做好学习规划,保证自己的英语晨读效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为了督促学生的英语晨读,我会为学生总结和推荐一些比较合适的英语句子,让学生能够在英语语境中学习英语,比如,Who can tell me? Who can answer m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Do you understand? Let’s play a game.Let’s listen to a story. What did you hear? It’s time for morning exercises. Let’s go downstairs.老师鼓励学生在晨读过程中大声的朗读和背诵英语句子,加强学生的英语词汇积累,不断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
二、引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老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增强英语学习能力,为此,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坚持英语知识预习,通过不断的预习,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促进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例如,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what would you like ?”这一课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课下提前预习一下本课的内容,首先要认真预习一下本课需要重点学习的英语词汇,包括ice cream, hamburger, sandwich, salad, tea等等,学生在预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要懂得结合适当的英语情境来认读单词,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的英语单词印象,如果学生仅仅朗读几遍单词,那么学生的英语单词预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另外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应该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懂得本课是学习喜欢的食物,在预习中能够总结出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英语句子,比如,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I’d like ... 等等。
三、开发教学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懂得结合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如果学生的英语学习只停留在英语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学习,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对此,老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一些比较不错的英语教学活动。
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教材知识为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学生学习了蔬菜和水果的词汇以后,老师可以为学生开发出超市买卖蔬菜和买卖水果的情境,鼓励学生融入到情境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学习的相关知识参与活动,通过举办类似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懂得结合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思维,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强英语晨读。为了促进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老师提醒学生要坚持英语预习。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开发一些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菊峰.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J].教育观察,2018,7(24):48-50+67.
[2]顾嫣菲.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