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开设体育课程以来,本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便是要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情况,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随着体育教育理念逐渐完善,高中体育教学则更为看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需要全面优化学生的运动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科学运动受益,使其逐步形成终身运动意识。本文将从分析学情,确定运动项目起点;因材施教,丰富运动辅导方式;课后锻炼,培养学生运动习惯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体育教师应该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运动能力、培养方法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规的做法是教师单向解释、演示体育技能,学生统一模仿练习。这种教学形式虽然看似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由于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难以全面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而这便会直接影响高中生运动能力的长足发展,甚至于会让学生产生负面的运动情绪。对此,高中体育教师便要积极组织丰富的生本化教学活动,从制定课时运动目标,到选择运动指导方法,都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还要将课堂运动与课下锻炼结合起来,逐步优化学生的运动习惯,有序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让学生爱上运动,树立健康生活的正确意识。
一、分析学情,确定运动项目起点
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那么首要前提便是要设定科学合理的运动目标,让学生明确奋斗方向,使其积极通过课堂锻炼去改善自己的运动行为,积累有效运动经验。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坚持长期搜集学情资料,在设计每一轮体育运动计划时都要全面考虑学情需求,由此确定运动强度、课时任务,让高中生及时实现有效运动。
就如在“三级跳远”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综合分析了学情水平,由此分析了本班学生的跳远水平。其中,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学习了跳远技术,但是却并不了解三级跳远的动作要点,且跳远能力参差不齐,所以为了规避“一刀切”教学行为的不良后果,笔者便设计了层次化的课时目标:掌握三级跳远的标准动作;能够合理协调三级跳远的节奏与步距,能够协调三跳。由此,本班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参与课堂活动,及时确定课堂学习任务,及时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来分析三级跳远的规范动作、跳跃节奏,切实做好动作衔接。如此,则可不断优化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因材施教,丰富运动辅导方式
客观来讲,每一个高中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是不同的,他们在体育课上的行为表现也存在客观差异,且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运动不足。
对此,高中体育教师则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客观分析每一个学生所产生的运动瓶颈、瓶颈的生成问题,由此确定具体的运动辅导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突破运动瓶颈,由此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
就如在“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体育课上全面演示了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技术,并监督学生参与技能练习,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此过程中,笔者会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自主运动行为,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调整投篮姿势。比如,有的学生运球能力较差,不能带球跑,难以完成行进间运球任务。对此,笔者则重点对学生进行了运球辅导,让学生先以原地运球进行篮球练习,再尝试进行行进间运球,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球能力,为后续的肩上投篮做准备。再者,还有一些学生在操作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时投篮命中率较差,所以笔者会重点训练了学生的目测能力,通过反复调整投篮角度、投篮高度来优化学生的投篮能力。
三、课后锻炼,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一直以来,课堂都是组织体育教育的主阵地,高中生很少会在课外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高中体育课时有限,单纯依靠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是不现实的,难以全面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并不利于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师便要组织丰富的课外锻炼活动,及时培优辅潜,切实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运动习惯,渐渐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使其真正实现健康成长。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笔者也会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组织体育锻炼,比如会丰富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做体操、跑步或者是参加打篮球、踢足球活动,让学生在大课间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学生也可参加一些体育社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由此参与体育锻炼,及时优化自己的运动能力。如此,每个学生都可积累有效运动经验,逐步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只要长期坚持,高中生也可直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总而言之,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可以切实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让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丰富的课堂训练与课下训练,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难度适中、强度合理的体育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海林.浅谈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8(12):89-90.
[2]赵世举.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策[J].黑河教育,2018(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