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课堂是最基本的单位和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活动和成长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各方面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提出课堂问题、开展合作探究与运用生活实例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
受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过去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多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从而一味地运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和状态之中,最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课堂教学的低质低效。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教学观念和误区,结合现实学情来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以推动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实施,展现出历史的魅力与价值。
一、提出课堂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素,因为问题的设置和提出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推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和进行。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并突出提问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尝试依据历史教材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来提出启发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历史问题,创设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对问题的分析与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度。
例如,在教授《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升,其中难点知识包含了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以及丝织和冶铁业技术的提高,为了激活学生们的思维,笔者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当笔者提出问题后,会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们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同时,笔者还会根据问题的难度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们更快速的掌握知识。这样,笔者通过提出课堂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开展合作探究,增强合作能力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倡导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并成为推进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
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坚持并落实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具体职责和分工,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沟通、讨论与交流,实现思维互补和集思广益,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好、更快地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达成,最终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其中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们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所以,笔者在课程中设置了合作探究活动。上课后,笔者对本班学生们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固定人数,然后,笔者再设置学生讨论任务,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对任务进行讨论,深入分析课程中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巡回,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讨论结束后,笔者再给予各小组展示的空间。这样,笔者通过开展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运用生活实例,提高理解能力
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生活中蕴藏着许多的历史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历史知识,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拓展教学思路和范围,将现实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善于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已有体验相关的素材和案例,巧妙地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原现实生活场景,促使学生深刻体验并感受历史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授《科学技术的成就》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而这些内容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元素,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出本节课程的内容。另外,笔者还根据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科技产物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这样,笔者通过运用生活实例,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任务,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所以,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树立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情况,来实现提出课堂问题、开展合作探究与运用生活实例等策略的运用,充分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与升级,创建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顺利地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彭梅杰.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初探[J].亚太教育,2015(29):138.
[2]贾顺姬.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