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欧琼莹
[导读]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后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

         【摘要】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后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可见这些教育家们都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脱离生活。生活化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融入历史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活化  教学
         历史最关注的是“人”的活动,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由于历史教科书的篇幅有限,学生所学的内容有限,那么这就意味着要有选择地教学。
         一、把生活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很多时候,学生觉得历史很枯燥,究其原因,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跟自己无关,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确实,历史学科不仅涉及到过去的人类社会,还关系到当今的现实社会,生活化教学能够把过去与现实紧密的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实现教学与学习、学习与生活的二者双赢。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长时间以来,许多同学认为历史学科索然寡味,就是“贝多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而生活化教学正是要把历史学习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使得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必修②《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案:先展示一组图片:图片 1——广深高速列车,图片 2——HUAWEI智能手机。看到这组图片,学生会在心理上对现代的交通与通讯工具产生熟悉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展示第二组图片:图片 3——马车,图片 4——“飞鸽传书”。并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的交通与通讯工具如此发达,而在古代就只有低效率的交通与通讯,那么,从古到今,中国的交通与通讯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又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这个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物品导入,高铁与智能手机的图片唤醒了学生关于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已有知识经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并且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历史的研究与探索应具有人文追求,研究历史也应具有人文关怀,应有对弱者的同情与对生命的敬畏。
         例如,笔者在讲授历史必修 ①《抗日战争》那一段惨痛而屈辱历史,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老师:回首过去被侵略、被蹂躏的历史,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学生A:保卫家园,坚定维护民族独立,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屈辱时奋起反抗。
         学生B:只有祖国变得强大,才不会被欺负。看到祖国日渐强大,我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
         老师:同学们都说得都很好。近期中日关系出现一些摩擦,有些地方出现了打砸日本车或日本商店的情况,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件呢?
         学生C:人们热爱祖国和痛恨日本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打砸”是不理智的,狭隘的,不能赞同。
         学生D:日本车买回来后是私人财产,砸车其实也是对同胞的一种伤害,在新时期,我们爱国应该理智……
         老师:非常好,在新时期,我们确实应该理性的看待中日关系,过去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而牢记历史并不是要我们牢记仇恨,而是要以此为戒,珍惜前人给我们所创造的美好生活,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仅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了人文素养,并且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新内涵,也能更理性的看待国际问题。
         二、 促进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更是向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立德树人”靠近了一大步,教师该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呢?
         (一)挖掘历史教科书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偶尔讲起的历史小故事很感兴趣。由于考试的要求,加上课时的有限,有些知识并不能做过多的延伸,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只能是浅尝辄止,历史教学还是要立足于历史课本,其实历史课本的信息量就已经很是庞大,资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尤其重要。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为例,对“经济成长历程”专题一至四单元中涉及到生活化的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梳理,分列如下:
单元名称    课题内容    与生活化相关的内容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六畜,五谷的故事;铁质农具,曲辕犁图片P5
2、制瓷业发展,“陶”与“瓷”的区别,青花瓷图片P8
3、柜坊、飞钱与现代金融的联系;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P12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课 开辟新航路
第七、八课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1、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等地P34。
2、1、工业革命中火车、汽车、电的发明与广泛应用P30-35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十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火柴大王、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事迹 P44-4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经济的干扰和破坏 P50-53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安微农民种责任田的尝试P55
3、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的崛起;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发展P58-60

         (二)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有效利用生活中的乡土资源
         因为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亲近感并且有好奇感,因此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实现历史与情感上的互动,可以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延伸到对祖国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家国情怀。
         笔者在高中历史导言课上,告诉学生,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他们说出我们身边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于是说邓中夏,黄克诚等人物;说出湘南起义纪念馆,义帝陵,苏仙岭屈将室等故事。趁着他们的热度,进一步问,有没有知道苏仙岭的由来以及橘井泉香的故事,有部分同学已经有过一些了解,但是比较模糊,需要教师进一步补充,再提到原来苏母墓、橘井就在我们校园内,他们“哇”的一声,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讲解,他们不仅了解到郴州当地的历史,更增强了他们作为一中学子的自豪感。有同学还能讲汝城“半条被子”的故事,原来红军长征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能够更贴近生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有利于教师生活化的教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娟.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郭容丞.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汪俊.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8(12)
[4]李元元.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8(11)
[5]刘铁芳.生活意义的失落与当代教育的使命[J].高等师范教育究,1997(03)
[6]赵彦芳.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学,2013(6)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②经济成长历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三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