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高中学生认为政治学科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同样政治学科的知识相对抽象不易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教学造成困难。这逐渐成为老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部分老师对此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笔者对如何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效率进行了相关的策略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政治学科的内容其实时刻伴随在我们左右,知识高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相关的政治知识缺乏一定的认识,从而造成教学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老师基于教学内容,讲述中国的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最后老师还应着手培养学生思维。本文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方案,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基于教学内容,讲述中国的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许多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老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拘泥于政治教材,不做丝毫的课外拓展,由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对政治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进行相关的政治教学中,基于教学内容,适当进行课外的拓展,讲述中国的文化,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感。
例如老师在教授《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首先告知学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涵通过他的文化进行展示,老师可以告知学生,我国的文化,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时期的法治思想,再到两汉的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的道家思想,隋唐时期的佛家思想,两宋,明清的程朱理学,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老师可以告知学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些中国古代的文化,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告知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学会一种辨别能力,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讲述儒家两大圣人之间,对儒家思想的诠释,通过类似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感。
二、结合当下实际,讲述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政治学科的内容在生活中的体现是较为琐碎,零散的,对于各方面还在完善的高中生来讲,理解相对琐碎的政治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就需要老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可以适当联系当下的生活实际,讲述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学习相关政治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人生观念。
例如老师在讲述《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现在的世界格局仍然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是区域性大国,但还不到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局面,即便美国在如何宣传G2,中国也不应该妄自尊大,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性格,同时告知学生,为什么要维护和平,因为有些地方不和平,比如战火前线中东地区,比如叙利亚战争,我们之所以还能在此谈笑风生,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幸福并感激着,同时老师还可以讲述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状况,通过类似的讲解,让学生知晓和平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好和平的意识,同时还可以结合中美贸易战进行相关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相关时政,使学生知晓经济共同体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实行课堂辩论,借助辩论的模式,培养学生思维
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辨思维,要使学生知晓,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许明天就被验证是错误,要善思辨,敢质疑,通过多角度看待相关的问题。为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讨论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的思路。
例如老师在教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在讲述相关的内容时,为方便学生的理解,老师可以在教授完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提问: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别是什么?学生进行相应的回答:对立和统一。老师还可以进行相关的提问:相应的逻辑论证是怎样的?学生一一进行相关的回答,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初步了解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讨论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便利。让学生自行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个队伍进行相应的课堂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相关的便利,同时老师还可以就学生的表现予以相应的赞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首先需要老师基于教学内容,讲述中国的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老师还应该结合当下实际,讲解有关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最后老师还应着手培养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课堂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讨论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谢廷墨.关于高中学生政治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5,(05):25.
[2]刘红霞.高中学生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1.